淨零碳排促產業轉型恐變相裁員 民團憂勞工成政策犧牲品
民團擔憂,產業轉型過程中缺乏與勞團、工會對話,企業恐將減碳成本轉嫁至員工身上,出現大規模裁員的情況,而勞工卻因不清楚政策而難以自救。(賀培晏攝)
爲跟上全球淨零碳排趨勢,我國也推動一系列產業轉型政策,並透過碳費制度促使產業減碳,而在計劃前期,業者只要提出「自主減量計劃」就可獲得碳費折扣,但民團擔憂,產業轉型過程中缺乏與勞團、工會對話,企業恐將減碳成本轉嫁至員工身上,出現大規模裁員的情況,而勞工卻因不清楚政策而難以自救。
據瞭解,碳費徵收對象在2026年5月時,就要依2025年全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並繳交碳費,不過,首波被徵收碳費的事業,只要在今年6月30日前提出自主減量計劃的申請並透過審覈,就可適用優惠費率。
而審覈過程,則由環境部邀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組成審查小組,必要時得遴聘專家學者協助審查,並於3個月內將審查結果做成準駁之決定。然而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納入勞方聲音,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表示,企業減碳背後隱藏着大量解僱的可能性,這在德國、英國也確實發生過,政府應先做好對策,避免勞工成爲減碳的犧牲品。
邱羽凡提到,爲避免勞工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陷入一無所知的處境,民間團體聯手推出「勞工教育教材線上資料庫」,期盼能夠讓勞方充分了解產業轉型詳細內容,並掌握自身權益。
臺灣共力研究社研究員高若有指出,本次的淨零政策有別於過往「由國內角度出發」的環境政策,而是先在國際上發酵,再驅動臺灣各項政策,因此面對國際的腳步,臺灣企業不可能、也沒辦法拒絕產業轉型,那政府就應該把可能的勞動權益衝擊一起納入考量,納入自主減量計話的調整重點。
臺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說明,碳費的徵收勢必會影響產業結構,甚至可能爲了減低碳排而關閉部分生產線並裁減人力,因此公正轉型便是很重要的資訊傳遞,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夠了解計劃,並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