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全球航運路線轉向

圖╱新華社

中國2025年上半年前10大出口市場

新聞提要■中美關稅戰雖第二度停火,但中國的全球航運路線卻已悄然變動,從過去依賴美國市場,逐漸轉向歐洲、東南亞、南美洲及非洲等地區,此一趨勢在6至7月的第一次關稅戰停火期間的對美搶運潮後,更爲明顯,亦即中國出口結構將逐步超越對美出口。

美國總統川普在中美關稅休戰8月12日到期前,簽署行政命令,再度將休兵期延長90天,暫時緩解跨太平洋貿易緊張情勢。然而,關稅爭端多年下來已經深刻改寫全球貿易與航運格局,不僅改變中國出口版圖,也促使航運業者重塑航線配置,以因應新興市場崛起與供應鏈轉向的浪潮。

休戰期尾聲運價急跌

今年5月日內瓦經貿會談,中美首次達成90天關稅暫停協議後,市場情緒高漲。中國出口商在90天休戰期內「急速出貨」,形成「搶先囤貨潮」。「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顯示,6月初至7月中旬,上海至美國西岸與東岸的運價大幅飆升。但在休兵期尾聲,隨着囤貨潮過後,運價滑落逾五成。

即便中美關稅戰第二度停火90天,延長至11月,不過海事分析機構Veson Nautical專家Jarl Milford表示,關稅全面取消可能性低,美國進口量恐將持續受到壓抑,跨太平洋航線貨運難以回升,運價仍存在壓力。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第二季報告也揭露,中美航線貨櫃量較去年同期下滑約35%,顯示休戰協議雖緩和不確定性,但市場需求尚未回溫。

在美國市場動能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出口重心迅速轉向歐盟、東協、非洲與南美洲等地區。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資料,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對東協貿易總額達人民幣(下同)4.29兆元,年增9.4%,對歐盟達3.35兆元,年增3.9%。中國對非洲出口年增21.4%,其中對奈及利亞與埃及分別成長34.5%和13.9%。

出口版圖轉向新興市場

在貨櫃運輸方面,路透引述中國海關數據,7月中國對東南亞出口年增16.59%,但對美國的出口則大減21.67%。

馬士基與地中海航運公司(MSC)等航運巨頭也因應市場轉變,加快轉向新興市場。馬士基於巴拿馬設立2萬平方公尺物流中心,成爲進入中南美市場的關鍵樞紐;地中海航運公司計劃於9月開闢兩條航線,一條是從中國、韓國的港口至南美洲西岸的秘魯,另一條是從中國、新加坡至西非的剛果、奈及利亞、貝南共和國及安哥拉的定期航線,以因應非美國市場爆發的新需求。

業界普遍認爲,關稅戰在某種程度上,意外促進「全球供應鏈與貿易路線的多元化」。儘管休戰協議短期有了喘息機會,但結構性挑戰依然存在。中國出口已從對美過度依賴,轉變爲積極拓展多元市場策略,以分散風險並挖掘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搶運潮結束後,中國對美出口貨櫃量下滑,其實是市場供需迴歸正常的自然反應,而非崩盤。隨着中國對歐盟、東南亞與非洲的出口規模持續提升,其出口結構可能在未來逐步超越對美出口,帶來「航線佈局與運力配置的根本轉變」。航運企業透過新物流節點的建立與航線頻率的提升,紛紛擴展非美國市場運能,以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多樣性。

儘管關稅休戰爲中美貿易緊張短暫降溫,但也推動全球航運格局進入深度重塑階段。中國出口與航運業者的戰略轉向,預計未來數年內持續影響全球貿易動能與航線經濟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