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啃光紅豆田 屏東新園「護豆專案」移除千餘隻
▲綠鬣蜥啃食過的樹葉。(圖/李奇聰先生提供)
記者陳昆福/屏東報導
每年9、10月是屏東農民結束休耕、準備復耕的關鍵時節,新園鄉陸續播種紅豆、大豆、花生與豆薯等秋作作物。然而,除了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挑戰,外來入侵種「綠鬣蜥」更成爲農田新威脅,牠們能在一夜之間啃光嫩芽、毀掉整片豆田。爲守護農民心血,屏東縣政府自9月啓動「護豆專案」,新園鄉公所全力配合,目前已移除上千只綠鬣蜥,農民直呼「田地終於喘口氣」。
新園鄉農地目前陸續播下紅豆、大豆、花生及豆薯等秋作作物,農民滿懷希望迎接新一輪的收成。但除了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暴雨與乾旱挑戰外,外來入侵種「綠鬣蜥」更成爲農民的新威脅。牠們可在短短一夜之間啃光田間嫩芽,讓整季辛勞付諸東流。
爲守護農民辛勤成果,屏東縣政府自9月起啓動「護豆專案」,新園鄉公所全面配合執行,強化捕捉人力與行動頻率。截至目前,新園地區已成功移除超過上千只綠鬣蜥,顯著減少農作物損害,讓農民「很有感」,田區環境逐漸恢復安寧。
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外形亮眼、體型龐大,原爲觀賞性寵物。自民國90年代起因飼養風潮盛行而大量進口,幼體看似溫馴可愛,但成熟後可長達180公分以上,飼養空間與飼料需求驟增,最終導致棄養潮爆發。由於臺灣氣候溫暖且缺乏天敵,逸散野外後迅速繁殖,族羣數量不斷攀升。目前在新園、萬丹、崁頂、南洲及東港等地皆可見其蹤跡,對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衝擊。
綠鬣蜥以植物爲主食,特別偏好嫩莢及新芽,也常入侵魚塭捕食魚蝦,造成養殖損失。牠們會在河堤與魚塭邊坡掘洞產卵,導致堤防鬆動、土壤滑落等安全疑慮。白天牠們行動迅捷,稍見人影便竄逃入水中或草叢,使捕捉難度極高。夜間則會棲息於樹上,成爲捕捉人員出擊的關鍵時機。
今年剛取得捕捉證照的新園捕蜥人員李奇聰先生表示,接獲縣府1999通報後,會先於白天勘查地形,夜間再展開捕捉。他說,爲確保族羣清除徹底,捕捉時須連大隻與幼體一併移除,否則族羣會迅速回流。他也分享實務上的困難,例如在雞鴨鵝場附近執勤時,因頭燈光線驚擾家禽而遭畜主拒絕;若遇私人地未獲同意,亦無法進入作業,是防治行動的主要阻礙之一。
綠鬣蜥繁殖力驚人,成母蜥每次可產下20至80顆蛋,對環境要求不高,只要有水源與溫度即能孵化。新園鄉內如港西抽水站、東港溪沙洲及十二犁頭鏢地區鯉魚山周邊,皆爲族羣密集熱點。這些地區多爲河川地或雜林,部分沙洲區域更需仰賴橡皮艇進入,捕捉工作相當艱辛。一位位於龍港大橋附近的養殖戶表示,短短几天就見捕蜥人員從他漁塭移除上千只綠鬣蜥,效果顯著;另一位王姓農民也指出,經過捕捉後,田區作物受損明顯減少。
爲強化地方防治能量,新園鄉公所積極向縣府爭取辦理捕捉人員訓練課程,鼓勵民衆報考合法捕蜥證照。10月30日的新園農會場次報名踊躍,目前已全數額滿。鄉公所呼籲,若仍有意願參訓者,可報名參加縣府其他梯次課程,讓更多有心人士加入移除行列,共同守護農地安全。
公所也推動防治教育向下紮根,邀請捕捉人員進入校園,向學生宣達外來入侵種對生態的影響與防治觀念。學生們在互動中表現出高度興趣,並深刻體會家鄉正面臨外來物種入侵的挑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也在心中萌芽。
▲鯉魚山是新園綠鬣蜥重要防治熱點。(新園鄉公所提供)
新園鄉公所指出,防治綠鬣蜥不能僅靠政府或少數專業人員,而需全民共同參與。公所建議民衆若發現綠鬣蜥蹤跡,可撥打1999通報;同時呼籲農民與社區居民協助清理雜草叢生區域、改善堤防環境,提供捕捉人員更安全與高效的作業動線。
針對私人土地與河川地難以進入的問題,公所將持續協助縣府協調相關單位與地主,共同尋找解方。並鼓勵農民可善用綠鬣蜥夜棲樹木的習性,在田區邊緣適度栽植樹木,不僅有助於監控族羣,也方便捕捉人員行動,兼顧防治與環境美化。
新園鄉公所表示,「護豆專案」不僅是保護豆科作物,更象徵屏東縣在面對外來生態威脅時的團結行動。從農民、地方政府到研究單位,每個人都是守護家園的重要防線。公所期盼未來縣府能持續挹注經費與人力,完善棲地管理、教育推廣與監測制度,讓防治工作更具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