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展館裡的“新”呂梁
呂梁展館內人羣川流不息。記者 薛志雄 攝
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風光秀麗的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呂梁展館以“汾酒故鄉 英雄呂梁”爲核心主題,精心策劃了“山河鑄魂·紅色脊樑”“千年汾香·匠心傳承”“生態畫廊·大美呂梁”“晉商遺韻·磧口風華”“文潤呂梁·藝術惠民”五大特色板塊,巧妙地將呂梁表裡山河的深厚底蘊與時代新風尚交融相映。置身展館之中,觀衆可從紅色記憶的創意演繹,至山水畫卷的細膩描繪,再到傳統工藝的現代演繹,處處感受到呂梁煥發的新時代活力。
紅色傳承:敘事方式煥新韻
紅色,始終是呂梁最鮮明的底色。踏入展館,濃郁的文化底蘊便迎面襲來。“紅色脊樑”展區,總是吸引着衆多參觀者的目光,其中一面“英雄牆”尤爲引人矚目——各個時期的《呂梁英雄傳》有序陳列,歷經烽火歲月,自初版的泛黃紙張至今日的精美插畫,每一頁都承載着呂梁兒女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新的插畫版,書頁間躍動的始終是呂梁兒女不屈不撓的英雄氣。
呂梁,這片紅色革命聖地,孕育了“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紅軍東征紀念館等豐富的革命史料。這些珍貴的復刻品,靜靜地鋪陳開來,彷彿將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重新繪製成一幅壯麗的畫卷。旁邊陳列的《晉綏烽火》《呂梁紅色記憶》等本土書籍,更讓這份紅色記憶有了可觸可感的載體。呂梁風骨與晉韻交織,舞劇《萬里茶道》、梅花獎獲獎劇目《紅肚兜》等珍貴文獻檔案、影像史料、紅色出版物聯動展陳,生動再現呂梁兒女浴血奮戰的革命歷程。
“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從小到大伴隨着我們成長,然而置身於展館之中,如此集中地目睹英雄的事蹟,竟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他們近在咫尺的英姿。”一位年輕參觀者的由衷感慨,透露出這份精神傳承的無窮力量。
文旅展示:呈現形式煥新顏
順着“英雄牆”往展區深處走,轉角處傳來一陣驚歎:“這小葫蘆太可愛了!離石大東溝我去過啊!”循聲望去,“生態畫廊·大美呂梁”文旅板塊前,太原遊客李女士正站在離石王營莊吉祥物“小離”“小石”前自拍。
今年的呂梁展館,最直觀的變化是首次將全域文旅資源以立體形態集中呈現——以“一片熱土聽山河交響”爲主題,將分散的景點、文化符號與鄉村風貌串聯成一幅完整的“大美呂梁”畫卷,這標誌着呂梁文旅從“單點宣傳”邁向“全域整合”的新階段。
臨縣磧口古鎮今年也“搬”上了展會,黃河古渡、明清商號的一幅幅照片,勾勒出“水旱碼頭小都會”的昔日繁華;離石大東溝、方山張家塔的文創產品首次走進文博會便受到青睞,其中兩個葫蘆造型的吉祥物“小離”“小石”尤爲吸睛——圓潤的葫蘆身上雕刻着大東溝的山水輪廓,一藍一綠的配色清新可愛,成爲展區的“打卡信物”;孝義老城的青磚灰瓦與曹溪河森林公園、離石大東溝文旅展板相映成趣;展廳內,遊客們通過高清影像視頻瀏覽北武當山、龐泉溝等生態風光,同步展播縣域歌曲、百村旅遊短視頻,推介精品文旅線路,共同勾勒出呂梁從山水到人文的多元文旅版圖。
“先前只知道磧口古鎮,未曾想呂梁之地,竟藏匿着如此衆多的瑰寶。”太原遊客李女士的感慨,恰恰映射了此次文旅展示的價值所在——引領衆人一窺“大美呂梁”的多重魅力。
傳統產業:運營模式煥新樣
展館中涌現了一批“新面孔”,那些昔日隱匿於民間、鮮爲人知的傳統工藝和地方特色產品,如今得以藉助文博會的舞臺嶄露頭角。
剛離開文旅板塊,一陣醇厚的酒香就飄了過來,“千年汾香·匠心傳承”傳統產業展區前,幾位遊客正圍着文水吉仙居黃酒的展臺:“這黃酒是本地老手藝?能嚐嚐不?”文水縣吉仙居古法釀造黃酒,這門手藝在當地村落裡流傳了數十年,過去只是農戶自釀自飲,從未形成規模;如今在帶頭人的推動下被保留下來,展櫃上的釀造流程圖,讓遊客更直觀地領略這一“傳統匠心”,成功實現了從“日常飲品”到“地域名片”的華麗轉身。興縣手工香品,香氣繚繞,選用本地柏木與艾草精製而成。交城縣西社鎮威雅工藝品加工廠,則擅長“點石成金”,將不起眼的核桃,加工製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不僅賦予了鄉土材料高附加值,更讓這些“沒人瞧得上”的物產成了展會裡“精緻的代表”;中陽縣的木耳,當地鄉村振興的“明星項目”,此次也是首次走進文博會——黑亮飽滿的木耳既保留了食材本味,也契合了現代消費需求,讓致富成果以更貼近民生的姿態被觀衆欣賞。
“這些都是我們近年培育的特色產業,這次來文博會,就是想讓它們走出呂梁,被更多人認識。”呂梁展館負責人說,從傳統酒文化到多元新產業,變化的是產品形態,不變的是呂梁人對品質的堅守。
非遺工藝:表達範式煥新意
在本屆文博會上,呂梁剪紙無疑成爲了衆人矚目的焦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武小汾所展示的剪紙旗袍系列,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模特們身着繪有纏枝蓮圖案的華美服飾,手持紅色剪紙圖案的雨傘,緩緩步出秀場,傳統剪紙的空靈美感與時尚服飾的精緻剪裁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韻味,使得觀者與攝影愛好者紛紛陶醉其中,不願離去。
除中陽剪紙延續經典魅力外,嵐縣剪紙以黑馬之姿亮相。展館通道處,兩幅剪紙長卷陳列於3米高的展板上——這兩幅7米長、1.5米寬的非遺剪紙長卷《百萬雄獅過大江》《飛奪瀘定橋》引發觀展熱潮。作品將剪紙與紅色歷史故事結合,使呂梁剪紙的敘事題材從傳統的花鳥動物轉向了紅色主題,實現了表達形式與內容題材的雙重創新。
“第一次參加文博會,見參觀者們對我的作品如此喜愛,內心無比欣慰。展望未來,我也想舉辦展覽,讓紅色文化傳播得更深更遠。”嵐縣紅色記憶剪紙工作室負責人成栓亮說。
從紅色傳承的新韻味,到文旅展示的新面貌,從傳統產業的新形態,到非遺工藝的新表達,呂梁展館裡的每一處新變化,都在訴說着這座“表裡山河”之城的蓬勃活力。記者 康桂芳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