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兩家GPU獨角獸 拚上市

大陸國產AI晶片企業近期開始集體衝刺IPO。 路透

大陸兩家GPU晶片設計企業「摩爾線程」與「沐曦」於6月30日向上海證券交易所遞交A股科創板IPO招股書。此舉或爲因應當前市場對GPU和AI晶片的需求飆升,以及填補輝達受禁令影響留下的市場缺口。

摩爾線程做消費級圖形顯卡GPU與AI計算的GPGPU,旗下有四款晶片,主力AI GPU產品爲S4000、S5000,消費顯卡產品則有S80與S70;沐曦主要做與AI計算相關的GPGPU,主要用於AI模型推理與訓練,主力產品爲曦雲C500、智算推理GPU曦思N100。

兩家公司團隊多來自輝達、AMD、華爲海思等晶片設計公司。摩爾線程創始人兼執行長張建中,曾擔任輝達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沐曦創始人陳維良曾任AMD數代GPU設計及產品線的全球總負責人。

受限於全球GPU市場被輝達和AMD等國際巨頭主導,再加上晶片產業的高研發投入和長回報週期,大陸這些GPU廠商過去幾年面臨高估值、高虧損挑戰。招股書顯示,因研發投入高,過去三年,摩爾線程累計虧損人民幣49.9億元,沐曦累計虧損爲人民幣30.6億元。

界面新聞引述分析指出,一方面各種大模型相繼出現,刺激市場對GPU和AI晶片的需求;而輝達A100/H100、A800/H800及今年特供版H20高端GPU相繼被禁止對大陸出口,也爲大陸國產化產品留出一定市場缺口。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日前預測,到今年底很可能大陸一半以上AI算力將來自於大陸國產供應商。

路透指出,摩爾線程2023年10月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無法與臺積電(2330)等海外晶圓代工企業合作;沐曦則有許多關鍵技術仍依賴進口。

科技研究機構Omdia半導體研究總監He Hui分析,摩爾線程與沐曦被視爲大陸GPU領域的領頭企業,這兩家公司能否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將直接影響其未來研發推進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均在招股書中將美國製裁列爲業務發展中的重大風險,但同時也指出,這些制裁可能轉化爲巨大的市場機會。摩爾線程認爲,相關出口管制正加速大陸企業轉向國產解決方案。沐曦則稱,地緣政治因素正促使國內客戶傾向採用本土GPU,有助國產廠商與客戶及供應鏈建立更牢固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