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聯科技:代工依賴下質量失控或成常態陷召回風波 低研發投入陷入轉型迷途
在消費電子配件市場叱吒風雲的綠聯科技,憑藉數據線、充電器等“小產品”築起百億營收帝國,卻難掩微笑曲線底端的致命短板。當2025年電芯供應商安普瑞斯的“材料擅自變更”事件波及全行業,綠聯以“已下架所有相關產品”的輕描淡寫試圖抽身,其背後暴露的供應鏈失控、技術空心化與渠道失衡三大隱憂,正將這家明星企業拖入信任危機的漩渦。
代工依賴症:供應鏈失控的連環劫
綠聯科技光鮮的業績背後,是75%以上的外協生產佔比構築的脆弱地基。這一模式雖成就了輕資產擴張的神話,卻埋下三重連環風險:
供應鏈黑箱化:安普瑞斯電芯事件中,綠聯辯稱使用“其他批次無風險電芯”卻緊急下架全部涉事產品,恰恰暴露對上游零技術穿透力。與安克創新如出一轍,綠聯既無自建電芯實驗室,亦缺乏材料變更監測機制,供應商的每一次“任性改料”都可能引發品牌地震。
質量失控常態化:黑貓投訴平臺超770條質量投訴中,“充電器過熱”“數據線斷裂”等關鍵詞頻現,直指代工廠爲壓縮成本採用劣質隔膜(成本差僅幾毛錢)的行業潛規則。而研發投入佔比長期低於5%的窘境,使其無力像蘋果、安克般建立供應商獎懲體系,代工模式從質量護城河退化爲風險導火索。
利潤侵蝕結構化:外協生產推高原材料採購成本,疊加匯率波動與海運價格暴漲(2025年集裝箱價格漲10-15倍),毛利率從2019年的49.74%一路滑坡至37%。當“賣數據線”的薄利遭遇供應鏈不確定性的重擊,輕資產反而成了壓垮利潤的最後一根稻草。
創新空心化:低研發困局中的轉型迷途
綠聯試圖用“科技”標籤重塑品牌形象——從聯手英特爾推出AI驅動的NAS存儲設備,到申請電池模組專利強化“技術敘事”,卻難掩研發投入僅4.9% 的蒼白底色。這種戰略割裂催生雙重危機:
被詬病“專利含水量高”的實用新型專利(如電池模組佈線優化),在覈心芯片、算法、材料領域幾無建樹。其傾力打造的NAS私有云產品,依賴英特爾提供控制芯片,軟件系統僅停留在界面優化層面。
賽道擴張失焦症:盲目追逐風口導致資源碎片化:充電類產品增長卻陷入價格戰;存儲類產品增長卻因技術門檻低遭小米、極空間圍剿。更嚴峻的是,外協生產高比例同步複製至新品類,使儲能設備等高單價產品淪爲下一個質量爆雷點。
結語:懸崖邊的生態位重構
綠聯的困局,是所有“華強北基因”企業出海的集體縮影——用渠道紅利掩蓋技術孱弱,以代工規模替代產業深耕。當資本市場用腳投票、主力資金連續減倉,其所謂“經營正常”的公告更像是對危機的無力辯白。
若想跨越生死線,綠聯需打破多重悖論:
供應鏈的透明革命:將代工廠質檢報告升級爲材料配方區塊鏈溯源,自建電芯安全實驗室切斷黑箱操作;
研發的刺刀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在GaN快充、固態電池等硬科技領域形成專利壁壘;
渠道的倖存者遊戲以技術綁定取代流量依賴,從電商平臺的“打工人”蛻變爲標準制定者。
配件之王的終極試煉:當數據線的微利時代落幕,綠聯的救贖不在納斯達克的鐘聲裡,而在那間被長期忽視的實驗室中。畢竟,沒有技術鐵幕的護城河,再絢爛的營銷煙花也終將墜入代工深淵的火海。
轉自:新浪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