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團不來醫美、健檢 我國際醫療榮景不再

陸客醫美健檢簽證至今尚未開放,臺灣國際醫療產值直直落,去年雖回升至一百多億元,但仍難重回疫情前榮景。圖爲桃園機場內醫美廣告。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國際醫療產值從二○一九年達到近一九○億元,經過新冠疫情後,陸客醫美、健檢團不再來臺,產值直直落,二○二二年僅剩六十億元,近年三年,國際醫療的年產值雖緩速回溫,但服務人次一路下滑,去年服務總人次僅有廿一萬二千多人,爲近十年來最低的服務人次,國內雖積極發展新南向醫療,但年產值仍難以回至疫情前榮景。

根據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統計,臺灣國際醫療於二○一九年時,產值來到歷史新高,達到近一九○億元的產值,來臺就醫的人數多達卅七萬人次,原本未來一片榮景,隨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人數與產值一路下探,二○二二年來到近十年的最低點,僅剩六十億產值,廿四萬人次到訪,去年產值雖上升至一百億元,但來臺的人次只剩廿一萬二千多人次。

臺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吳明彥說,二○一九年產值能高達近一九○億元,與中國大陸健檢、醫美團有着密切關係,當年度健檢中心服務人次的佔比,佔總數的百分之十六點○八,其次是內科佔百分之十一點七;去年健檢中心的服務人次佔比,僅剩百分之九點八八,最高反而是內科,佔百分之十二點四二。

吳明彥說,從數據分析,顯示臺灣的健檢國際醫療市場已在疫後消失,不過,去年國際醫療產值回溫,來到一百億元,觀察是部分醫學中心提供的重症醫療服務,已恢復到疫情前的七成水準,但即便如此,重症醫療就算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準,年產值也無法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榮景。

自二○一八年起,衛福部配合「新南向政策」推動的「一國一中心」方案,針對印尼、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一個國家由一家醫院負責統籌,爲醫衛產業搭橋,同步也推動醫衛人才培訓等。

吳明彥表示,一國一中心將臺灣醫療軟實力徹底發揮,分析來自東協十國的國際醫療服務量,已接近過去服務陸客的總量,成爲現行國際醫療困境中的紓困方式。他認爲,在東南亞屬於高所得的國家,應加強布建醫療合作資源,而在人口較多的國家,如印尼,應增設合作據點,變成「一國多中心」。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新南向國家佔國際醫療中約七千多萬產值,患者多來自緬甸、印尼,他們願意來臺就醫,主要受到當地留臺校友會、臺商及扶輪社等民間組織的口碑傳播,一位來自緬甸的鼻咽癌患者黃先生,來新光醫院接受免疫細胞療法後,順利延命,該案例後續吸引當地更多患者來臺就醫,也期待政府能更大力扶植南向醫療合作,幫助我國國際醫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