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缺席 衝千萬旅客仍是問號

業者認爲,臺灣的旅遊環境長期都是出國大於入境,「逆差」不該擔心,該擔心的是「逆差不斷擴大」,代表外國人來臺的動能不足。圖爲桃園機場入境旅客。(陳麒全攝)

觀光逆差不斷擴大,去年外籍旅客來臺目標從1200萬下修至1000萬人次,依然破功,且僅剩785萬人次差距頗大,交通部長陳世凱宣示,今年再以1000萬人次爲目標努力。不過,專家對目標仍然存疑,兩岸局勢沒有突破、新南向感受不到刺激,日韓、港澳的力度能否維持,都有待觀察。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認爲,交通部繼續以1000萬人次爲目標,但還沒看到更積極的手段。0403花蓮大地震的影響越變越小,踊躍出國的現象也有機會趨緩,對旅遊業算是利多,但陸客市場仍是個不穩定因素,面對新南向國家也沒有突破,許多旅行社甚至認爲政策是不進反退,日前觀光署放寬了部分觀宏專案限制,但自由行簽證仍然綁得緊。

觀光建設方面,其他國家採取的是大型建設,以越南富國島爲例,整塊地區可以做大片開發,搖身一變成爲觀光熱點,臺灣受限於環境,只能採取小型突破,自然打不過人家。

黃正聰認爲,外國旅客不會心血來潮跑突然涌進臺灣,今年想再挑戰千萬旅客,觀光署還有得拚,不過今年到目前還沒看到特別突出的手段。此外,觀光署去年說看好印度市場,但目前臺灣、印度連直飛航班都沒有,何況市場需要長時間培養,印度短時間內無法有太多貢獻,應思考如何加強拉攏日韓、港澳旅客。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指出,臺灣的旅遊環境長期都是出國大於入境,「逆差」不該擔心,該擔心的是「逆差不斷擴大」,代表外國人來臺的動能不足。他認爲,2024年的觀光表現確實慘,陸客不能來是一回事,重點其他市場也沒有補上來。

李奇嶽分析,日本旅客礙於日圓匯率低的因素,出國意願不高,但再深究下去,日本人赴韓國旅遊也是衰退,但幅度比赴臺灣輕得多,爲什麼?除了距離因素,外國人看臺海局勢就是擔心旅遊不安全,降低了信賴感。

李奇嶽表示,政府2008年開放陸客來臺旅遊後,人次年年攀升,到2015年創下單年418萬人次新高,當年也是首度有破千萬旅客來臺,並持續到2019年。他說,陸客消費力高且能嘉惠各行各業,沖人次又衝消費力,可謂面子、裡子都有,盼政府不要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