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二飛彈射擊操演 專家:提升陸軍防空火力
陸軍首次公開陸劍二飛彈實彈射擊操演,展現卓越防空戰力(鄧博仁攝)
陸軍新一代中近程防空飛彈系統「陸射型劍二防空飛彈」系統,今日(13日)在屏東九鵬基地首次公開實彈射擊操演,展現優異的地面防空攔截能力。曾經參與勁弩專案的前飛彈指揮部計劃處長周宇平表示,在陸軍僅有低空防空飛彈的現況下,陸劍二飛彈系統的部署,提升了陸軍在各作戰區自己的防空火力,也彌補了中低空目標偵測不足的問題,對國軍整體防空的運用而言,具備更多的運用彈性。
周宇平指出,「陸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爲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根據空射型「天劍二型」飛彈所研改,屬於全天候、全向性野戰防空系統。該系統自地面發射,射程達15公里,採中途慣性與終端主動雷達導引,具備電子反反制能力,可有效攔截敵方定翼機、旋翼機、無人機(UAV)及巡弋飛彈(CM)等空中威脅,其功能與空軍向美方採購的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tional Advanced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簡稱NASAMS,功性能均相似。
國防部13日於屏東九鵬基地及周邊地區實施「精準飛彈射擊神弓操演」,由43砲指部及58砲指部實施「陸射劍二飛彈系統」實彈射擊,該任務以空中靶機模擬敵軍,實施陸射劍二飛彈射擊。(鄧博仁攝)
周宇平表示,陸劍二飛彈首次公開亮相爲2007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每輛發射車可攜帶四枚飛彈。早期研發計劃命名爲「勁弩專案」,整體目標爲整合雷達系統、陸射劍二飛彈與自制40/L70公釐快砲,打造新型短程防空系統。2013年6月,首次進行戰術測評,由中科院研製的「蜂眼雷達」進行目標鎖定並引導飛彈成功擊落靶機;2014年則完成第二次實彈測試,連續發射兩枚飛彈均命中不同靶機,確證系統性能。
周宇平說,陸劍二飛彈系統於2021年以「新型野戰防空武器系統」名義正式編入國防預算。根據國防部規劃,自2019年至2026年,陸軍將以新臺幣143億元預算採購包括6套接戰管制系統、6套相位陣列雷達系統、29套發射載具以及246枚劍二飛彈。2023年4月28日,陸劍二完成最終測評,並於同年5月9日正式交付陸軍,取代原有自1987年服役的「檞樹」紅外線防空飛彈及萊茲雷達系統。
周宇平表示,完整一套陸劍二防空飛彈系統配置有,CS/MPQ-951相位陣列雷達車、 CS/MYS-951接戰管制車各一,4至5輛飛彈發射車(每車可裝載4枚飛彈)、運彈車(每車可載12枚飛彈)。皆以德國 MAN TGM 18.320 4×4 卡車底盤爲基礎設計,確保機動性與戰場適應力。各飛彈連可整合雷達情資,並將航跡納入作戰區指揮中心,未來亦考慮納入空軍「寰網系統」以強化低空防空能力。
周宇平強調,陸劍二系統的正式部署象徵臺灣中、近程野戰防空能量的升級,有效提升國軍整體空防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