檞樹飛彈除役 陸射劍二登場
檞樹飛彈。(本報資料照片)
國軍裝備又迎來除舊佈新的消息,隨着國造陸射劍二防空飛彈系統通過實彈射擊,確定將成爲新的陸軍野戰防空主力;原本擔負我國野戰防空重任近40年的檞樹防空飛彈系統,也將在今年功成身退。陸軍檞樹飛彈與它的兄弟「海欉樹飛彈」,一直是陸、海兩軍相當倚重的防空裝備,它在國際上,也曾經有實戰經驗。
1958年(民國47年)9月24日,中華民國空軍創造了歷史。2架攜帶實驗型響尾蛇飛彈的F-86戰機,在大陸沿海溫洲灣一帶與中共米格戰機爆發激烈空戰,是役創下了9:0的驚人戰果,其中3架米格機是響尾蛇飛彈所擊落或擊傷,擊落率達到6成。這場空戰開啓了空對空飛彈的時代,美國軍事研究單位也有意拓展響尾蛇飛彈的應用範圍。
1959年開始,美國陸軍MICOM(飛彈司令部)開始在其「前沿區域防空」(FAAD)計劃下開發野戰防空系統。在最初,MICOM所設想的還是雷達導引防空飛彈,稱爲MIM-46「毆打者」(Mauler),但是當時的電子零件體積大又性能不可靠,所以MIM-46在1963年結束研發,並尋找替代方案,那就是AIM-9響尾蛇飛彈。
MICOM很快發現,響尾蛇飛彈相當有潛力,由於它是紅外線導引頭引導的,因此它不會像雷達導引的「毆打者」那樣被地面雜波所迷惑,只需要給它一點時間鎖定目標,那麼它的準確度是相當不錯的。MICOM希望美軍的野戰防空像「灌木叢林」一樣密集,因此將其稱爲「欉樹」(Chaparral),軍用代號MIM-72。
附帶多說一句,中華民國陸軍將其稱爲「檞樹」是不正確的,海軍的翻譯「欉樹飛彈」才合乎原意,但是多年來已難以修改,所以還是將陸軍版稱爲「檞樹」;海軍版稱爲「海欉樹飛彈」。
爲了攜帶與運送MIM-72檞樹飛彈,美國陸軍爲開發M730履帶運輸車(M113的變體),以及頂部的M54發射站組成。M54是一個360度全迴轉和+90/-9度仰角的發射臺。中間爲射手艙,兩側發射軌裝有四枚飛彈,而發射器下方還可再存放八枚飛彈。
當時的響尾蛇飛彈射程僅有5公里,再改成地對空型,其射程必然再縮減。於是MIM-72爲了減少阻力與重量,尾翼只有2片安裝飛行穩定的滾輪,另外兩個被固定的薄翅片取代,它的射高大約3公里,最大射程6公里。第一批XMIM-72A飛彈於1967年交付給美國陸軍。第一營於1969年5月部署。
除了飛彈本身,野戰防空系統還需要環境搜索雷達,來告知檞樹飛彈敵機的方位。這個工作就要交給萊茲雷達(LAADS, Low-Altitude Aircraft Detection System,低空航空器偵測系統)來負責。
萊茲雷達採用D波段都勒脈波,透過每次天線的旋轉,對於空域進行修正、並持續傳送資訊到至連結的檞樹飛彈座艙內,射手可從顯示器看到目標以符號方式呈現,告知敵機的方向與高度,並且持續回報相對距離。
在冷戰時期,雖然大國之間沒有熱戰,但是各地區的中等戰爭與衝突不斷,陸續又有直升機、密接攻擊機的各種威脅,所以檞樹飛彈這種野戰防空飛彈就成了許多中小型國家急需的武器,包括以色列、埃及、突尼西亞、摩洛洛、厄瓜多、智利等國也都有引進,就連美國陸軍也購入,當然還有中華民國。
以色列是檞樹飛彈的首批外國客戶,在1973年令以色列吃足苦頭的贖罪日戰爭結束後,立即向美國訂購數十套檞樹飛彈,以色列將其稱爲「天龍」(Drakon)。很快的,在1974年5月,敘利亞試圖打擊戈蘭高地的以色列地面部隊,此時以色列檞樹飛彈(也就是「天龍」)擊落來襲的1架敘利亞MiG-17,創下了唯一的檞樹飛彈戰果。
雖然美軍檞樹飛彈沒有擊落敵機,不過在1991年的第一次伊拉戰爭時期,也將其派出作戰,擔任野戰基地的防衛任務。由於美國強大的空中優勢,以及包括愛國者飛彈的其他防空武器過於強大,這些檞樹飛彈自然少有發揮的機會。
說回我們的檞樹飛彈,是在1986年(民國75年)向美國採購,用戶包括陸軍、陸戰隊,以及海軍(海欉樹),總共達到45套。
由於海欉樹飛彈的發射單元可以獨立運作,改裝彈性很大,很長時間以來,它一直是海軍艦艇上主要的防空裝備,包括早期的山字級巡防艦、陽字級巡防艦、武夷號油彈補給艦都有它的身影,甚至在二代艦的康定級,也能在B砲位上看到海欉樹。
然而,檞樹飛彈(包括海欉樹)畢竟是50多年前的產物, 它並沒有雷達搜索系統,需要萊茲雷達(LAADS)在旁協助,也就不夠靈活機動。同時其飛彈本體源自老舊的AIM-9D,尋標器並不具備全向位追蹤能力,甚至其追蹤熱源的能力都已經衰退,在歷次演習當中,檞樹飛彈擊不中靶彈的情況已愈發明顯,而且僅有幾公里的射程,完全難以對抗戰機、直升機、反艦飛彈的威脅,常被譏笑爲「沖天砲」或是「小牙籤」,都反映了檞樹飛彈需要被汰換。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