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核能崛起威脅美法?法媒:西方技術轉讓助陸領先

重啓全球核能競爭,中國大陸領先10至15年,法媒:「我們教會了他們,他們卻超越了我們」。(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重啓全球核能競爭,中國大陸領先10至15年,法媒:「我們教會了他們,他們卻超越了我們」。(新華社)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法國週刊《快報》電子版6月3日登出針對中國重啓全球核能競爭的長篇分析文章,據該文指出,通過重振民用核能產業,美國希望抵制中國的野心。然而,美國已經落後。法國亦如此。

《快報》這篇署名文章寫道,衆所周知,美國總統川普是化石能源的堅定支持者,甚至不顧一切地推動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然而,他卻突然成爲美國衰落的民用核能產業的「白衣騎士」。5月23日,川普政府發佈了多項法令,鼓勵在民用領域使用核能。多位能源專家表示,這是自1953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著名的「原子爲和平」演講以來,最具雄心的復興計劃。

川普的法令無需國會投票,計劃將美國的核能產能提升四倍,從目前的100吉瓦(GW)提升至2050年的400吉瓦,通過加快反應堆的建設速度來實現。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現在將有最多18個月的時間來審批許可申請,而此前通常需要數年時間。如果需要,美國能源部長甚至可以繞過相關部門,直接批准先進反應堆的設計。共和黨陣營表示,這將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部署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這些法令還涉及鈾的開採和濃縮。這是美國的兩個薄弱環節,美國超過20%的濃縮燃料依賴從俄羅斯進口。今後,這些敏感活動將盡可能由美國企業完成。

能源政策轉變

文章指出,核能產業並未期待這位總統在第二任期初期的冷淡態度會有如此轉變。川普剛上任時,就讓核能支持者感到不快,要求重新審查2022年《通膨削減法案》規定的所有信貸。這一決定導致密西根州帕利塞茲核電站重啓的15億美元貸款擔保被凍結,並立即停止向懷俄明州泰拉能源公司和德州新興企業X-Energy的兩個先進核反應堆項目撥付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六個月後,總統卻高調宣佈核能產業的復興。如何解釋這種轉變?首先是由於威脅美國經濟前景的能源瓶頸。2025年和2026年,美國的能源消費將因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加密貨幣的密集挖礦而創下新紀錄。在超過一半的州,數據中心的存儲能力將在短期內翻倍。法國電力公司前員工、能源研究與展望協會主席讓-雅克·尼維亞特解讀道:「美國人已經意識到,要運行這些支撐科技巨頭實力的設施,僅靠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是不夠的。」

此外,其他高耗能行業的用電需求也在激增,如半導體和電池製造。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近期報告警告稱:「美國經濟再工業化的廣泛政治共識即將刺激高耗能行業的增長,如採礦和冶金。」

中國領先10至15年

文章指出,除了上述這些經濟考量,美國轉向核能的另一個明顯原因是中國的領先地位。川普簽署的法令用幾個數字概括了問題:自1978年以來,美國核管理委員會僅批准了五個新反應堆,其中只有兩個實際建成。相比之下,1954年至1978年間,美國曾批准部署135個民用核反應堆!這一產業的衰落讓中國等競爭對手在國際舞臺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自2017年以來,全球安裝的核反應堆中有87%採用俄羅斯或中國技術。川普政府清楚,憑藉其技術掌控,中國可以與衆多國家建立聯繫,大幅提升其影響力。

「據估計,中國在覈能領域比美國領先十至十五年。」 華盛頓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副主席斯蒂芬·埃澤爾表示。諷刺的是,西方國家通過大量技術轉讓,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中國專業知識的崛起。2008年至2018年間,美國西屋公司與中國簽署了多項協議,允許其使用AP1000反應堆的專利。斯蒂芬·埃澤爾強調出:「數千份關於核電站設計的文件落入中國之手。」這不僅是自願轉讓。美國前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兩年前出版的一本書中譴責說:「中國無法獲得的技術,他們就直接偷走。」例如,2010年,與中國軍方勾結的黑客入侵了西屋公司的計算機系統,竊取了機密技術信息,這一事件曾登上CNN新聞頻道的頭條。

「我們教會了他們」

文章接着援引法國核物理博士、法國核遺產與氣候協會(PNC-France)成員多米尼克·格雷內什補充道:「如今的中國反應堆也借鑑了法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的技術。」一位法國電力公司的前工程師苦澀地表示:「我們教會了他們,他們卻超越了我們。」中國現在能夠在四年內交付一個反應堆,而法國弗拉芒維爾EPR項目因首次試水而耗時17年。而且,中國的成本僅爲西方的1/2至1/3。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最新的「華龍一號」反應堆完全採用中國製造的部件。

「他們成功地優化並簡化了模型,同時保持了良好的安全水平。此外,他們還受益於著名的規模效應,從而降低了成本。」多米尼克·格雷內什解釋道。在法國,這一優勢要到第5個EPR2項目才能顯現,法國電力公司的專家計算得出。在中國,這一優勢已經充分發揮,因爲政府計劃在2020年至2035年間建造150個核電機組!北京還通過大量補貼支持該行業。斯蒂芬·埃澤爾指出:「因此,中國的核能成本約爲每兆瓦時70美元,而美國爲105美元,歐盟爲160美元。」

迄今爲止,這種競爭力差距並不重要,因爲中國優先考慮其國內市場。除了與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簽訂的幾份合同外,中國似乎並不急於推動其國際業務。但形勢正在變化。ITIF的美國專家斯蒂芬·埃澤爾繼續說道:「中國在出口方面雄心勃勃。」北京的目標是向其「一帶一路」新夥伴國家出售30個核反應堆,這一宏偉項目旨在通過廣泛的公路和鐵路網絡將中國與歐洲經濟聯繫起來。這些合同可能在2030年前爲中國帶來近1500億美元的收入。

中國能源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已經對這一突破感到自豪,並指出向國外出售一個核電站相當於出口100萬輛福斯桑塔納,這一車型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爲了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中國已經實施了一項獎學金計劃,在多個夥伴國家培訓數百名工程師。當然,這些工程師都是「華龍」技術的專家。

文章表示,「北京始終遵循相同的戰略:優先爲國內市場開發技術,然後再進軍出口市場。每次,對競爭對手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 讓-雅克·尼維亞特觀察到。五年前,歐洲在風力渦輪機制造商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如今,歐洲僅剩一家財務狀況不佳的大型企業。讓-雅克·尼維亞特預測:「十年內,我們將充分感受到中國在民用核能領域的主導地位。」到那時,還有誰能抵抗中國?

對於川普的顧問來說,局勢尚未完全明朗。他們認爲,中國無法隨心所欲地在國外複製其組織模式。行政和監管的繁瑣程序必然會使項目複雜化。一位知情人士指出:「例如,韓國曾向捷克共和國承諾縮短其未來反應堆的建設時間。然而,我們清楚現實將有所不同。」

中國產品形象不佳

文章認爲,如果中國可以在非洲、亞洲或拉丁美洲找到立足之地,那麼在西方國家,由於政治原因,其發展前景似乎更爲有限。中國原本計劃在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中安裝一臺「華龍一號」反應堆。最終,該項目流產。一位專家總結道:「購買中國產品,形象太差。」更不用說反應堆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干預風險。

一些專家已經對歐洲電網上中國逆變器的存在感到擔憂。這些部件用於傳輸來自太陽能板的能源,可能被遠程關閉,從而導致停電。那麼,想象一下歐洲大陸上一座完全由中國製造的核反應堆……

文章提到,「美國將毫不猶豫地施加地緣政治壓力,以減少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但爲此,他們必須提供可信的替代方案。」斯蒂芬·埃澤爾強調。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米尼克·格雷內什確認:「在大型反應堆方面,美國與我們處境相同,他們在過去幾十年建造得太少。結果是:部分工業組織已經消失。」這位專家還提到美國最近一個項目的鉅額財政虧損:沃格特爾3號和4號反應堆耗資320億美元,遠超弗拉芒維爾!

然而,在小型反應堆方面,美國擁有更多優勢,因爲新興企業層出不窮。但悲觀者已經開始發聲。巴拉克·奧巴馬政府的前能源部長歐內斯特·莫尼茲近日表示擔憂:「減少核管理委員會的獨立性可能導致存在安全漏洞的先進反應堆被倉促部署。」

據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指出:「將會有試驗和錯誤,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不會立即投入運營。」此外,這些設施的擴散將帶來核廢料存儲問題,以及與鈾開採相關的環境成本問題。川普的計劃不僅需要大量投資,還需要公衆的接受。美國總統很快就會明白:某些實驗模型計劃於2026年7月投入使用!

文章引用美國記者、能源領域多部著作的作者羅伯特·布萊斯表示:「這一切都不會很快發生。」 爲了證明這一點,他將目光投向歐洲,這個地區的天然氣價格相對較高,與美國不同。他指出:「因此,歐洲有充分的財政理由建造新的核電站。然而,歐洲仍在猶豫不決。」

《快報》文章結尾指出,然而,有一點是確定的:隨着中國進入國際市場和美國的崛起,法國EPR的前景將進一步縮小。讓-雅克·尼維亞特遺憾地說:「有一些跡象不會騙人:全球需求最旺盛的反應堆是比我們的更簡單、功率更小的型號。」 在投入如此多資源開發大型機組後,我們是否需要改弦更張?這位專家感嘆道:「中國的能源政策規畫得極其出色。他們在覈能領域已經崛起了20年。」法國和美國則更傾向於反覆無常。以至於在全球核能領域的演奏中,西方國家越來越跑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