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核聚變國家隊 中國聚變將在上海新建人造太陽「環流四號」

新一代人造太陽「環流三號」。(取自華爾街見聞)

有核聚變國家隊稱號的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24日首次公開亮相,展示其技術路線及業務佈局,該公司將在上海新建一個聚變實驗裝置,用以驗證其在上海研發的高溫超導磁體,該裝置暫命名爲「中國環流四號(HL-4)」。

澎湃新聞報導,正在上海舉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註冊資本人民幣150億元、正式掛牌成立僅兩個多月的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聚變公司)首次公開亮相。

中國聚變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和研發基地,主要圍繞聚變工程化開展相關業務,重點佈局聚變堆總體設計、高溫超導磁體技術研發及驗證、數位聚變堆研發三大業務。同時,將在成都聚變研發基地佈局聚變堆關鍵設備及材料研發等工程驗證平臺。

多位國內可控核聚變領域人士證實,中國聚變公司將在上海新建一個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用以驗證其在上海研發的高溫超導磁體,該裝置暫命名爲「中國環流四號(HL-4)」。

近年來,受高溫超導、AI等新技術帶動,核聚變研發迎來了新的突破口。其中,高溫超導技術有望提升等離子體約束,大幅降低聚變堆的規模和成本。

此外,中國聚變公司總經理張立波近日在公開演講中介紹,該公司採用高溫超導材料的緊湊型磁約束聚變路線。過去,託卡馬克裝置採用低溫超導材料,聚變堆的體積非常大。與之相比,高溫超導材料具有高臨界溫度、高臨界磁場、高載流能力等優勢,可將聚變堆的體積縮小到傳統聚變堆的幾十分之一,使聚變能源的商用進程大幅提速。

成都是中核集團旗下核聚變研發核心力量—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西物院)的大本營。2023年,中核集團決定在西物院數十年聚變科研基礎上建立中國聚變公司,後引入多方央企國企產業資本及地方國資戰略入股。7月22日,中國聚變公司掛牌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

在內部架構上,中國聚變公司是中核集團的直屬二級單位,代管西物院。股權結構上,中核集團是中國聚變公司的控股股東,後者的其他股東還包括中國石油集團崑崙資本有限公司、上海未來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核電、浙能電力、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作爲中國聚變產業商業化的國家隊,中國聚變公司的技術積累雄厚。今年5月,西物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裝置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一百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再創新高,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

知情人士介紹,下一步,環流三號將開展中國首次氘氚實驗,時間預計在2027年。另外,在2035年左右,目標建成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用以全面系統展示科學可行性,實現能量轉化。2045年左右,有望建成功率大幅提升的首個商用示範堆,全面驗證工程可行性,可長時併網發電,併爲後續規模化部署商用堆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