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交響山海共進,解碼芝罘—慶雲產業幫扶工作雙向賦能新範式

李德碩

當黃海之濱的開放浪潮,遇見魯北平原的奮進號角,一場跨越400公里的“山海之約”正奏響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強音。近日,芝罘區與慶雲縣聯合發佈的《煙臺市芝罘區人民政府與德州市慶雲縣人民政府“陸海協作、攜手共進”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落地實施,不僅爲兩地產業協作繪製了精準路線圖,更以“雙向飛地”“鏈式共生”“資源融通”三大創新實踐,爲全省縣域協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芝罘—慶雲合作樣板”。

破題:從“單向輸血”到“雙向奔赴”

筆者認爲,傳統區域協作常陷入“幫扶—受助”的單向邏輯,多側重於資金、物資的簡單輸送,缺乏長效合作機制與產業深度融合。芝罘—慶雲《實施方案》率先打破思維窠臼:“飛地經濟”雙向佈局:在慶雲建產業承接區解煙臺“土地之困”,在芝罘設“反向飛地”育慶雲“創新之苗”,形成“研發在沿海、轉化在內陸”的循環生態。產業鏈“精準耦合”:聚焦慶雲鋰鈉電、新材料等六大特色產業,與芝罘的資本、技術、市場深度嫁接,讓兩地分工明確,協作共建的“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模式從紙面走進車間。國企平臺“並駕齊驅”:煙臺主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慶雲縣財金髮展投資有限公司兩大國企建立戰略協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共同拓展市場版圖,提升綜合競爭力。

攻堅:以“三個協同”打通關鍵堵點

針對產業協作中的難點痛點,以及區域協作中信息不暢、人才流動困難、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實施方案》亮出硬招實招:以招商協同破“信息孤島”:打造“罘雲招商直通車”,共享項目庫、政策包、人才池。今年已規劃3場煙臺專題推介、2次長三角聯合招商,讓資源流動告別“盲人摸象”。人才協同解“引育之渴”:在芝罘設立“人才飛地”,爲慶雲企業提供“研發在沿海、生產在縣域”的柔性用才模式,專項協調解決兩地人才流動社保銜接、子女入學等問題,消除人才後顧之憂。數智協同賦“創新動能”:引入芝罘工業互聯網平臺,爲慶雲企業推行“揭榜掛帥”技術攻關,推動設備更新與工藝升級,讓傳統產能“老樹發新芽”。

昇華:讓“民生溫度”詮釋協作價值

在筆者看來,產業協作的終極目標是造福百姓,但協作項目往往存在在追求經濟效益和民生改善方面無法兼得的困境。我們注意到,《實施方案》創新探索“民生協同”路徑:文旅融合激活“詩與遠方”:探索建立引客入慶機制,加大對慶雲縣文旅產業與資源的宣傳推廣,讓文化成爲聯結兩地的精神紐帶。供銷互聯裝滿“百姓餐桌”:通過電商直播、鼓勵單位採購、設立慶雲特色農副產品直營店等渠道,將慶雲西紅柿、大葉香菜端上煙臺市民餐桌,讓“慶雲味道”化作“煙臺日常”。充分利用農機報廢更新和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結合煙臺市電動農機市場需求,加大慶雲縣電動農機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助力慶雲縣鋰鈉電產能提升,讓農民共享綠色轉型“生態紅利”。

芝罘—慶雲《實施方案》彰顯了“優勢互補、互利共生”的區域發展新思維。協作的本質是共贏,《實施方案》將芝罘“海”的視野與慶雲“陸”的根基相融合,使“陸海聯動”從地理概念升維爲發展方法論。隨着“雙向飛地”規劃實施、“罘雲直通車”鳴笛啓航,這場跨越山海的“握手”,必將爲齊魯大地的協調發展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