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安部長提網路五大國安風險 稱要「堅決防範政治滲透風險」

大陸國家安全部部長陳一新指出,各種敵對勢力把網路空間當作對中國滲透、破壞、顛覆的主要管道,因此必須堅決防範政治滲透風險,圖爲網路機房。(中通社)

大陸國家安全部部長陳一新近日在《中國網信》雜誌撰文稱,網路空間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網路安全風險挑戰日益突出,成爲影響大陸國家安全的重大變量。他並提出中國須防範化解的五大網路安全重大風險挑戰:外部遏壓、政治滲透、暴恐傳播、網絡攻擊、間諜竊密。

陳一新說,「網路安全和信息化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衆福祉,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他強調,把握維護國家網路安全的根本保證,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管互聯網」。而要維護網路安全,首先要知道風險在哪裡,是什麼樣的風險,什麼時候發生風險,「感知網絡安全態勢,是最基本最基礎的工作。」

陳一新表示,網路安全的本質在對抗,對抗的本質在攻防兩端能力較量,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並提出中國須防範的五大網路國安風險:

一、外部遏壓風險。陳一新說,網路空間已成爲大國戰略博弈的新高地、信息化條件下的新戰場。個別國家利用先發優勢大搞網路霸權,以出口管制、技術封鎖等措施打壓中國網路科技產業,以聯盟圍堵、規則壟斷等手段遏阻中國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構成中國網路安全的最大外部風險源。

他強調,必須堅決反對個別國家將互聯網作爲維護霸權的工具,健全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網路空間治理,全力維護國家網路空間主權與話語權,打好網路領域反霸權總體戰。

二、政治滲透風險。陳一新指出,截至202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各種敵對勢力把網路空間當作對中國滲透、破壞、顛覆的主要管道;濫用區塊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認知戰、輿論戰,以「AI水軍」、深度僞造等手段炮製政治謠言和有害資訊,妄圖在中國實施「數字顏色革命」。

陳一新表示,必須堅持把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擺在首位,嚴厲打擊網路空間各類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堅決打贏網路意識形態鬥爭。要網上、網下相結合,對外築起維護政治安全的鋼鐵長城,對內剷除影響政治安全的土壤條件,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三、暴恐傳播風險。陳一新稱,長期以來,「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將互聯網作爲活動策劃、人員招募的重要平臺,利用加密通信、暗網等技術管道,隱秘傳播暴恐音視頻和極端思想。隨着全球地緣衝突加劇,一些恐怖勢力在動盪地區趁亂坐大成勢,中國面臨的輸入性暴恐風險不斷上升。

陳一新強調,必須時刻繃緊網路反恐怖鬥爭這根弦,強化網路內容監管和技術防範,不斷提升對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內容的發現處置能力,嚴防境外恐怖主義活動向境內延伸,嚴防暴恐極端思想向境內滲透倒灌。

四、網路攻擊風險。陳一新稱,個別國家作爲全世界最大的「黑客帝國」,動用其龐大的網路武器庫,對中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持續進行體系化、平臺化攻擊,大肆開展入侵控制、數據竊取、篡改破壞等網路攻擊活動。攻擊目標涵蓋黨政機關、國防科研、能源交通、金融電信、先進製造等重點領域行業,嚴重威脅中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公民、機構信息安全。

陳一新表示,必須持續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加大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力度,加強對網路攻擊的發現溯源反制,提升風險管理、縱深防禦、應急恢復等能力。

五、間諜竊密風險。陳一新指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慣於通過網絡管道實施勾連竊密,通過身分僞裝、情感滲透、利益誘惑等手段拉攏策反境內人員,長期潛伏、持續竊取國家秘密、關鍵技術與敏感數據,近年來更變本加厲,公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間諜招募影片,加強對中國情報力量布建,呈現方式公開化、手段直接化、目標精準化等新特點。

陳一新提出,必須持續加強網路反間諜鬥爭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反間諜專項行動,依法打擊各類網路間諜行爲,壓實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反間諜安全防範主體責任,構建全社會反間防諜的立體防護網。

陳一新最後呼籲,中國要增強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和威懾能力,建設一批適應重大斗爭需要、有力抗衡主要對手的網路安全實戰團隊,努力掌握網路防禦的主動權。包括加強高素質網路安全實戰人才的培養、儲備和保障力度,同時以AI引領科研範式變革,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搶佔網路安全技術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