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官媒開炮 轟高校校園開放「扭扭捏捏」:思維落後

大陸南部知名高校廈門大學,也仍維持入校預約制度。(記者廖士鋒/攝影)

暑假將至,大陸不少高校,卻仍維持新冠疫情期間的封閉式政策,仍執行嚴格的入校管理制度,對此大陸官媒新華網2日發出評論文章,開轟「這種規避管理難度、維持『校內平靜』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維落後、校園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現」。

在這篇2日刊出的「新華網評」中,直言高校開放話題屢屢引發爭論,關鍵還在於「落差感」,即「校園開放度以及對外開放過程中相關管理程序設置與社會公衆期待存在差距」。

文章特別強調,「曾經,高校大門普遍敞開,校友返校、市民健身、親子游園、學術交流成爲校園常態」。而疫情期間,高校嚴格入校管控。「然而在經濟社會恢復常態後的今天,不少學校還是『扭扭捏捏』,校園大門『欲開又止』」。

文章歷數這些問題,包含採取網上預約「限制性開放」,但不是名額太少就是預約程序繁瑣卡頓(即「Lag」),不僅需填報身份資訊,還得人臉識別;有的沒預約平臺不說,還僅限週末刷大陸身份證入校;有的乾脆仍採取「全時段封閉」。

文章批評,這種規避管理難度、維持「校內平靜」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維落後、校園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現。文章最後提到,化解「開放落差」,需要高校管理者正視公衆對重回校園、感受文化薰陶的合理期待,「拿出勇氣和智慧,擔起社會責任,摒棄封閉思維,讓大學回歸其作爲公共空間的應有之義」。

這篇官媒表態,系相當明確支持解禁大陸高校在疫情期間設立的諸多入校限制。

而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在微博發文呼應,他直接點名北京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這樣的「頭部(頂尖)大學」拒絕取消預約制,「非常遺憾」。

胡錫進指出,關閉與開放校園對學生都會形成潛移默化的認知影響。在封閉校園裡讀了大學的學生,會把學校院牆、管理森嚴的大門和校內的寧靜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些會成爲他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元素,什麼正確什麼不正確,應該什麼樣不應該什麼樣,他們的價值判斷有可能與這些元素髮生不知不覺的關聯。「而參與他們認知的這些元素與世界真實而普遍的樣子是有偏差的」。

他呼籲,所有大學把開放水平「恢復到2019年吧,更多的我們也不要求了」。他並寫道,「疫情的特殊情況在全社會已經結束,請仍然封閉效校園的大學不要帶頭待在當時構建的一些情境中,好嗎? 」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以來大陸社會各界多次呼籲高校,取消疫情期間的封閉式管理政策,開放校園,不過相關進展十分緩慢。本報記者今年6月分別前往福建廈門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都仍實施嚴格的預約登記入校制度,必須要在有限的名額中成功預約方可入校。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2023年底發表在媒體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全大陸147所「雙一流」大學中,2023年僅有77所(52.38%)實際開放校園,其中又僅有極少數學校沒有預約、審覈等要求,是真正的開放,其餘都有程度不一的「門檻」。

大陸官媒新華網2日罕見發文開轟大陸高校的校園開放政策。圖爲北京大學,目前仍須要預約才能進入。(記者廖士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