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戰略-高科技與AI產業建立助去碳的基建-綠電的重要戰略角色
風力發電是推動臺灣邁向低碳經濟的戰略伙伴。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時刻,臺灣正處於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的交會點。AI浪潮席捲全球,臺灣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更被視爲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支柱。然而如同黃仁勳來訪時指出,高科技產業與AI發展之基礎建設不僅是人才與技術,更在於能源,而能源的選擇將決定我們未來的競爭力。
AI算力集羣與資料中心、半導體的晶片製造,這些被我們視爲國家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對電力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也必須嚴格檢視這些產業的碳排放情況,避免因爲急於發展這些產業,讓我們喪失了對「淨零碳排」目標的堅持。事實上,高科技產業雖然是高用電、高碳排的大戶,也一直是減碳的模範生,許多企業正不遺餘力減碳排放,因而也
愈來愈重視「綠電」的來源。國際大廠也要求供應鏈導入RE100、碳足跡揭露,已成爲臺灣企業爭取訂單與合作的重要條件。正因如此,當社會普遍擔憂即將面對「缺電危機」時,企業面臨的更大沖擊,恐將是如何取得綠電「餵飽」不久即將到來的日以繼夜、幾乎全年無休的AI Factories!
AI被視爲基礎建設,去碳電力不再只是環保選擇,而是產業發展與AI競爭力的必備條件。雖然核能一直被視爲重要的去碳電力選項,但是如何從自然環境中取得可再生的能源,是臺灣必要面臨的功課,一言以蔽之,臺灣即使要考慮核電作爲重要的基載電力,也不可能100%依賴核電廠,能夠與之配合調度的清潔可再生能源電力,尤其是可供企業選購的綠電,依然是我們要努力發展的能源基礎建設。而風力發電:高密度、低衝突的綠能解方,具有幾項無可取代的優勢:
1.節省寶貴土地資源:相對於太陽能需大面積用地,離岸風電架設於海域,幾乎不與農地、住宅或工業用地競爭,有效降低土地衝突,是「不佔地綠電」的典範。
2.大規模、穩定供電:離岸風場單一案場動輒數百MW,能提供大型製造業與科技園區所需的穩定電源能力,是AI產業等高負載用電的理想選擇。
3.能源自主、產業升級:推動風電建設,也帶動國內風電產業鏈發展,包含海事工程、水下基礎、智慧運維、關鍵零組件製造等,可望成爲下一波產業升級動能。
風力發電是推動臺灣邁向低碳經濟的戰略伙伴。綠電,是我們高科技產業、AI發展的核心資產,更是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