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黨媒籲整治網路空間情緒污染 警惕演算法「投喂」本質

陸黨媒籲整治網路空間情緒污染警惕演算法投喂本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9日報導,近日爲整治惡意挑動對立、宣揚暴力戾氣等負面情緒問題,營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網路環境,中共中央網信辦在大陸全國部署開展爲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

報導稱,一段時間以來,大陸網路上似乎總有一些「情緒劇情」被不斷推送:青少年刷到「窒息式母愛」、「應試教育枷鎖」,中年人深陷「中年危機」、「階層固化」敘事,老年人被「空巢悲情」、「養老困境」等內容縈繞;單身者看到「婚姻是墳墓」的焦慮,已婚者則收到「喪偶式育兒」、「婚姻疲勞期」的暗示,求職者被「35歲魔咒」、「職場PUA」等話題包圍。不知不覺間,彷彿存在一位洞察心事的「情緒導演」,總能將戾氣、焦慮等負面情緒內容對不同人羣精準「投喂」。

誠然,網路空間話題的確在一定程度反映一些現實問題。但這些「情緒」將個例放大爲普遍的渲染,將多元現象簡化爲二元對立敘事,乃至進行極端「標籤化」的精心「設計」,不僅無助於正確認知和解決現實問題,而且消解着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污染着清朗理性的網路空間。

報導強調,「情緒」如何「設計」傳播?網路空間附帶強烈情緒資訊往往具備天然「傳染性」,能瞬間激起漣漪,獲得更多關注與互動。在點擊量與變現的雙重驅動下,刻意編織對立人設的文案、經過片面剪輯放大矛盾的對話片段、批量生產挑動對立的「爆款」議題,異化爲了「流量密碼」。此外,演算法在此過程中也「賦能」頗多:它基於使用者的點擊與停留頻率,不斷校準並強化推送,使「情緒」在「資訊繭房」中反覆循環、不斷放大。

報導建議,治理網路空間中的「情緒污染」問題,需遵循依法施治與協同共治。應強化制度供給,進一步明確「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認定標準與法律責任,爲監管執法提供更清晰依據。可建立分類處置機制,對輕微違規採取警示約談,對反覆違規實施限流封號,對涉嫌違法犯罪固定證據、依法追責。

此外,可探索建立「負面情緒內容清單」,爲平臺審覈提供指引,並以發佈典型案例強化警示效果。將法治的剛性約束與柔性指引優勢互補,方能更好構築抵制網路情緒污染的多維防線。

報導稱,歸根到底,廣大網民纔是網路生態參與者、塑造者。內容創作者應做向上向善守護者,而非情緒流量追逐者,主動跳出「衝突敘事」、「挑動情緒」創作窠臼,用客觀代替渲染,用理性消解對立,讓更有溫度的創作成爲溫潤人心的載體,涵養清朗積極的網路氛圍。內容接收者需提升網路素養,避免認知窄化,尤其是要警惕演算法的「投喂」本質,對極端情緒內容保持警覺,同時善於從不同觀點中形成中正平和的理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