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不尋求WTO新特殊待遇 學者: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為川習會鋪路
大陸宣佈不尋求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新的特殊差別待遇,但「開發中國家地位」不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爲,大陸此舉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圖爲WTO秘書長伊衛拉(右),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圖/取自伊衛拉X平臺帳號)
大陸宣佈不尋求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新的特殊差別待遇,但「開發中國家地位」不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24日認爲,大陸此舉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王國臣分析,大陸首先是對歐美不願意承認他是「開發中國家」地位作出反應,其次是跟開發中國家,或「全球南方」國家修補關係,進而爲今年在南韓慶州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上的川習會,或是川普明年3月訪中鋪路、營造氛圍。
王國臣接受本報訪問時分析,WTO給予開發中國家有若干優惠,包含了關稅的不對等開放,還有投資和技術援助,也就是說,據WTO規定,開發中國家可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在各項產品關稅降稅速度、幅度都低於已開發國家,也不須跟進已開發國家提出的貿易優惠等。
然而這幾年隨着大陸經濟的崛起,歐美都相繼考慮要撤銷或終結對大陸的「開發中國家」地位,因爲大陸已經夠強大到不需要再接受援助,甚至大陸還可以推行一帶一路。
他認爲,歐美更在意的是,大陸當時加入WTO時,是否有履行開放服務業跟金融業的開放,雖然這個部分大陸在2018年之後,就出了兩、三版的白皮書,證明有在進行開放。但在認定上面,像是美國傳統基金對大陸調查的各項經濟自由度評比,認爲比2021年還倒退,所以爭執點其實不是「開發中國家」地位,而是「市場經濟地位」。
王國臣表示,與開發中國家地位相比,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地位」。因爲各國不承認中國大陸爲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在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中,可以用對大陸最不利的國家作爲基準,進而更容易確認大陸是反傾銷或反補貼。尤其是「中國衝擊2.0」(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導致各國市場、就業受到明顯衝擊),除了已開發國家,愈來愈多的開發中國家也加入對大陸「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路透報導,依WTO規定,會員國可自行宣告「開發中國家」身分,享有多項優惠,包括較長的協定執行期限、較高關稅設定彈性,甚至補貼政策。而中國大陸、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經濟體,都自行宣告爲開發中國家,藉此獲得特殊待遇。
不過,美國長期批評,大陸已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卻仍堅持「開發中國家地位」,藉此享受不對等優勢。美方認爲,在中國大陸與其他大型經濟體放棄這些優惠前,WTO不可能取得實質改革進展。
大陸自2001年加入WTO後,「市場經濟地位」長期未被歐美承認,爭取國際承認中國大陸「市場經濟地位」也一度成爲大陸外交的重要議題和目標。2016年12月11日中國大陸WTO入會議定書第15條到期後,歐盟以「市場扭曲」概念替代原有標準,美國及日本以「時機不成熟」爲由,延續替代國做法。
美國總統川普曾在其第1任總統任期內,也就是2017年11月中旬,向WTO提交提交1份約40頁的法律申請書,拒絕中國大陸在WTO「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
2019年,川普還揚言,將取消承認中國大陸與其他相對富有國家在WTO中的「開發中國家」地位;他認爲部分在世界上最有錢的國家,藉由聲稱自己爲開發中國家,來避免WTO規定並獲得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