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AI 眼鏡躍連假消費新寵 售價最低降至人民幣200元

大陸AI眼鏡正從新奇玩具走向生活必需,且在產能充沛狀態下,終端價格顯著回落,選購AI眼鏡正成爲大陸連假消費新寵。經銷商稱,儘管單品利潤率從25%下降至15%左右,但銷量實現數倍增長,競爭重點已從「是否購買」轉向「選擇哪一品牌」。(網路照片)

大陸AI眼鏡正從新奇玩具走向生活必需,且在產能充沛狀態下,終端價格顯著回落,選購AI眼鏡正成爲大陸連假消費新寵。經銷商稱,儘管單品利潤率從25%下降至15%左右,但銷量實現數倍增長,競爭重點已從「是否購買」轉向「選擇哪一品牌」。

大陸電子產品集散地深圳華強北商家6月AI眼鏡報價普遍在人民幣700至800元區間,如今已降至人民幣350元(約新臺幣1,498元)左右,大量訂單的單價甚至可低至人民幣200元。

隨着AI眼鏡應用場景越來越明確,AI眼鏡在消費市場的角色正在變化。戴上AI眼鏡,可以直接把鏡片當螢幕看電影;也可直接在陌生街角導航路線,無需低頭看手機;和外國客戶交談,對方話語翻譯會以字幕形式實時出現在眼鏡裡;店鋪結帳只需要看一眼支付碼,就能完成付款;近期杭州交警也戴上AI眼鏡執勤,能一眼辨識車輛訊息。

藍鯨新聞報導,今年以來,深圳華強北無論是賽格廣場還是華強電子世界,近七成智慧穿戴商鋪都將AI眼鏡作爲主打產品陳列;部分商鋪甚至標註「AI眼鏡工廠店」,並在門店內設有體驗區供消費者試用。

一名華強北店舖老闆表示,「AI眼鏡價格的降低與旅遊場景的成熟,共同推動了(大陸)國慶期間的需求爆發。」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產品功能也比此前有明顯升級,例如新增AI錄音等實用特性。

AI眼鏡價格下降與產能持續跟進有關,報導引據立訊精密財報,其崑山超級工廠自3月投產以來,月產能已從80萬副提升至180萬副,預計全年產能將達2,000萬副,約佔全球總產能的20%。顯示在工廠產能充足狀態下,逐漸形成規模,帶動價格下降。

AI眼鏡後市持續看好,機構Omdia日前發佈報告顯示,AI眼鏡的全球出貨量在2025年的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58%,總量達到510萬副,該機構預測,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萬副。

其中,中國大陸預計將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AI眼鏡市場,預計2026年大陸AI眼鏡出貨量有望達120萬副,在全球佔到12%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