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接2千神經多樣性青少年 民團盼引進生活導師制
立委林月琴(左五)、柯志恩(左四)、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右五)、臺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理事長甄瑞興(左三)與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左二),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共同推動「生活導師制度」。記者黃義書/攝影
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亞斯伯格症候羣等兒童、青少年族羣,常因家長擔心標籤化、在學校被誤解等情況,而延誤相關處置。約2千名青少年掉入在制度縫隙中,未被早療納入獲得資源。民團倡議,應將這類孩子統稱「神經多樣性」,去除疾病標籤化,並引進國外「生活導師」制度,讓受過訓練專業人員,協助家長陪伴、引導孩童成長,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及規畫人生目標。
臺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說,神經多樣性孩子不是不願意學習溝通,而是大腦運作方式與他人不同,導致在制度中受困,若社會不是這理解他們,並給予照顧者支持,這些孩子不僅容易陷入自傷、輕生困境,也可能被黑道吸收,生活導師制度可提供孩子正確、穩定支持,讓孩子在學習節奏被理解,「臺灣需要狹縫中接住青少年系統。」
甄瑞興說,與諮商師、老師不同,生活導師角色是解決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協助神經多樣行孩童建立正向人際關係,鼓勵接納自我差異,養成自主性與自心心,並協助申請學校、探索興趣等生活、職涯規劃,也可協助青少年孩子學習如何制定目標,落實計劃,面對挫折並擬定調整策略。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研薇表示,第一線心理師在學校、社區服務時,常遇到家長認爲要做ADHD、過動症鑑定很有壓力,做了鑑定雖可讓孩子進入特教系統,但也容易被誤解,導致學習、情緒層面等疑慮,因此去污名化相當重要;另,學生輔導法修法後,校園有比以往更多專業心理師資源,盼未來仍導入國外生活導師制度,「在學輔法下持續增能。」
立委柯志恩說,行教育體系長期以「多數人」爲預設設計,對於那些認知節奏或表達方式不同的孩子,即便老師在現場已察覺其困難,卻常因資源與訓練不足,無法給予具體支持,家長也時常感到孤立無援。她進一步指出,生活導師制度的意義,不只是輔導,而是一套可實踐、能陪伴、並補上制度斷裂的關鍵支持機制。
立委林月琴說,教育部應檢視現行制度,提供老師對於神經多樣性兒童輔導知能與協助資源,衛福部則應擴充兒少心理健康資源,去除標籤、降低門檻,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可近性,積極推動反污名宣導,讓家長不排斥害怕尋求協助並且肯定求助行爲;照顧神經多樣性羣體需要健康、教育、社會照顧等各部門共同參與,才能確保服務的可及性與連貫性。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