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民委員:保護民營企業不等於法外開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馬富春)“保護民營企業不能以‘法外開恩’的方式實現,而應通過堅守法治底線,營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討論“兩高”報告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和民營企業法治環境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強調,保護民營企業絕不意味着放棄法律的公正性,而是要在法治框架內給予其應有的支持與發展空間。
劉中民介紹了一個涉及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案件。他說,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儘管有確鑿的犯罪證據,但相關部門卻以“保護民營企業”爲由,多次要求撤案。
對此,劉中民表示質疑:“犯罪了就應該受到法律制裁,這纔是真正的保護。”他指出,這種“高擡貴手”的做法不僅違背了法律的公正性,也嚴重損害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嚴肅性。
“知識產權保護的難度很大,但如果不保護知識產權,誰還會去創新?”劉中民表示,當前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面臨諸多困難,比如侵權證據難以獲取、維權成本過高等。他呼籲,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支持,完善證據收集和保護機制,讓創新主體在創新過程中無後顧之憂。
“保護民營企業不是法外之恩,法律是公正平等的。”劉中民認爲,強調保護民營企業絕不意味着“法外施恩”。他呼籲,相關部門應堅守法律底線,對犯罪行爲一視同仁,而不是選擇性執法。
在小組討論中,劉中民的發言引發了關注和共鳴。委員們認爲,保護民營企業應從優化營商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入手,而不是通過“高擡貴手”來縱容違法行爲。“只有通過法治手段,營造一個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才能真正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
“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重視這一問題,讓民營企業在法治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劉中民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