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元:中國已具備條件 用20年實現對進口原油的全部替代
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呼籲,應加大力度支持我國“新三樣”產業鏈出海,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劉漢元表示,2024年中國進口原油5.53億噸,消耗外匯儲備約325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超過70%,其中80%需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存在較大隱患。事實上,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條件,用2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對每年消耗的5億多噸原油的全部替代。
劉漢元測算,未來20年左右,我國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加上配套的儲能及電網改造項目建設,平均每年的投資強度將達到10-20萬億,20年總共200-400萬億的規模,並帶動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發揮,從而有效拉動國內市場、帶動就業,成爲未來持續發揮積極作用、產生正面價值的有效資產。未來2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替代房地產,成爲驅動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強勁引擎,並助力我國提前5-1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自1998年九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開始,劉漢元已連續28年參加全國兩會。作爲光伏行業的代表人物,劉漢元表示,目前從市佔率看,中國光伏產業佔據了全球85%以上的市場份額;從產能規模看,中國的高純晶硅、硅片產能佔全球的比重超過95%,電池超過90%,組件超過85%,且自動化、智能化及產品質量等各方面,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從製造成本看,中國光伏製造成本全球最低;從應用端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已成爲我國裝機量第二大電源,預計明年、最晚後年將成爲我國第一大電源,並逐步成爲主力電源;從成本看,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全球範圍內光伏發電成本降到了1到2毛每千瓦時,成爲了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從能源投入產出看,製造光伏系統全過程消耗的電力,在電站建成後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整個生命週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產業;從減排效果看,製造光伏系統每產生1噸碳排放,系統建成發電後每年可減排20噸以上,整個生命週期減排500噸以上。
由於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出力的波動性,儲能就成爲了平抑波動,支撐電網穩定運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鋰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鋰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已降到大約3毛錢每千瓦時,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4年9月份已超過53%,未來兩三年可能達到80%以上。根據相關機構測算,未來20年左右,中國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億到10億輛,僅依靠車載電池,就能維持我國電網三到五天的正常運行。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研究報告,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將達到18200GW,年均增長615GW。根據相關機構測算,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全球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裝機1500-2000GW。截止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約500GW,累計裝機約2000GW,離目標裝機量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從長遠來看,光伏行業的發展纔剛剛開始,產業仍處於初期階段,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也只是暫時的。
出口方面,過去幾年來,中國“新三樣”已成爲新的爆款,2023年全年出口總額突破萬億元大關。截止2024年底,中國光伏、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市佔率分別達到85%、79.8%、70.4%,具備較大的領先優勢。根據彭博新能源測算,爲如期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全球總共需投入215萬億美元資金。隨着“新三樣”產業鏈出海,預計未來二三十年可撬動50-100萬億人民幣走出國門,有力支撐其成爲與美元比肩的全球貨幣。過程中,不但能加快發達國家能源轉型步伐,還能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和廣大欠發達國家跨過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一步踏入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推動全球能源體系轉型升級。
基於以上分析和思考,劉漢元有以下建議:
一是建議政府積極引導,加大政策驅動力度,推動中國“新三樣”產品走出去、產線走出去、技術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務走出去、EPC走出去,全產業鏈集體走出去,有力支撐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支持中國企業、中國資本加快出海步伐,在廣大欠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爲當地打造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既滿足當地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創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又使中國企業拓展了海外市場,獲得合理收益,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新三樣”產業鏈出海,將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成爲中國積極踐行大國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註腳。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搭建“新三樣”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臺,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管制措施、碳足跡認證等及時解讀並向企業宣貫,提升企業的預警和應對能力;簡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供需有效銜接,形成緊密配套關係,着力增強“鏈主”企業帶動力,推動上下游優勢互補,有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及整體競爭力;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實施關鍵技術和設備攻關。
二是建議進一步加快擴大國內光伏裝機應用規模,滿足實現“3060”目標所需的發展速度。根據相關機構測算,中國要在2050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裝機500-700GW。2024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277GW,離實現碳中和的年均裝機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面對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國際貿易壁壘帶來的風險,建議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和加快國內光伏發電裝機應用,擴大裝機規模,同時兼顧其他能源的發展,有力支撐我國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此外,截至2024年底,以風電、光伏爲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不含水電)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風電、光伏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4.1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的“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2024年,光伏、風電發電量合計達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佔全部發電量的比重接近20%。可再生能源正加快從補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轉變。
隨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我國電源結構與出力均發生較大變化。可再生能源先天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季節性特點,高比例接入電網客觀上加大了電力供應的保障難度。歷史上,我國電網呈現出“重發輕送”的特點,過去爲“集中發、集中送”建立的電網和傳統的“源隨荷動”模式已不能適應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問題,導致電網的安全運行風險增大。此外,我國電網的建設也顯著滯後於可再生能源發展,輸配電環節的諸多問題使得消納問題日益凸顯,成爲影響我國能源轉型,阻礙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的主要瓶頸。加快推進電力系統轉型升級,加速構建“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已迫在眉睫。
針對以上問題,劉漢元建議:
一是建議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區通道建設。進一步加快推進已規劃特高壓建設,並適度超前規劃和啓動新的通道建設,以我國當前國力、財力、基建能力,足以支撐每年10條以上特高壓同時開建。其作爲支撐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基礎設施,只能提前、不能滯後,即使建成後出現短時間“閒置”或利用率不高,也好過風光大基地苦等外送通道,因此超前建設是必要且利大於弊的。同時,要加快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提升電網互濟能力,充分利用鄰近省區調節能力,有效提高消納。
二是建議大力支持“源網荷儲”項目發展,出臺政策鼓勵智能微網、虛擬電廠等新型示範項目的投資建設。通過打造智能微網,實現局部區域內的能源優化配置和供需平衡,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分佈式電源與負荷資源,參與電網調峰和需求響應,增強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和可靠性,進而提高分佈式項目的整體消納和經濟性,爲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建議加快打造我國綜合儲能體系,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十五五”期間,進一步推動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項目建設,加快研究制定電動汽車參與電網儲能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構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爲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爲輔的綜合儲能系統。繼續推動煤電靈活性改造,提升傳統能源調節能力。
四是建議用AI爲新型電力系統賦能。加強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推動AI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