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男彎腰覺得身體卡卡 竟是肝癌腫瘤!「這些」族羣風險快篩檢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記者廖靜清/攝影

一位B肝帶原者,60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未出現肝纖維化,但在後續檢測中卻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爲陰性,誤以爲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時,有一天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就醫檢查才發現肝臟內出現癌細胞,腫瘤大至15公分,壓迫周遭的神經。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輕微纖維化,早期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一定要定期追蹤。尤其是B肝帶原者,不論肝功能指數、血中病毒量或肝臟纖維化程度,B肝病毒都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楊培銘表示,當慢性B型肝炎發作時,肝臟會啓動修復機制而形成纖維組織,在長期反覆循環下,會逐漸導致肝硬化,提高罹患肝癌的風險。從肝炎、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整個過程爲長期發炎,最終發生癌變。

衛福部統計,肝癌爲113年十大死因第二位,死亡人數7513人;而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1年度有1萬433人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四名。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表示,肝癌的標準化死亡率已呈下降趨勢,每十萬人口15.3,與85年最高點的每十萬人口29.5人相比,下降幅度不小。

林莉茹說,肝癌標準化發生率與死亡率的減少,與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推動肝病篩檢及抗B、C肝病毒藥物治療有關。健保署已公佈最快於明年1月放寬B肝用藥給付規範,國健署自今年8月1日起,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至79歲民衆,終生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截至114年10月統計,擴大年齡範圍已篩檢(39至44歲)約4.9萬名。

臺灣自1986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政策,大幅降低年輕世代的感染率;惟1986年前出生、被稱爲「B肝疫苗斷層世代」的民衆,因未接種疫苗,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羣。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餘明隆表示,B肝帶原者中,仍有不少人不知自身感染,已知帶原者中僅有35%有穩定接受追蹤與治療。

餘明隆強調,B肝病毒的狀態是「會變動」,隨着病毒與宿主免疫力的平衡狀態會有所不同,包括反覆發作。而體內病毒量忽高忽低,伴隨着肝臟發炎,更應使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國際各大治療指引已將「功能性治癒」列爲重要治療目標,現階段臺灣的B肝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爲主。

餘明隆說,「功能性治癒」是指在停止藥物治療的狀態下,感染者能維持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HBsAg)以及B型肝炎病毒(HBV DNA)達至少24周。若是達成功能性治癒,即可大幅避免惡化成肝硬化,同步降低未來肝癌風險,免疫功能也能提升,進而減少複發率。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餘明隆表示,目前推估約有200萬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衆爲帶原者卻不自知。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