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探索靈活就業社保方式,核心是平衡勞動者權益與平臺發展

隨着新就業形態的迅速發展,外賣騎手、自由職業者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保問題日益凸顯。近日,京東、美團和餓了麼陸續宣佈將逐步爲外賣騎手繳納社保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爲此,新京智庫舉辦“數字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新就業形態羣體繳納社保研討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專家學者共同深入探討外賣騎手的社保繳納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表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改革不能依賴地方政府分散探索,而應由中央直接主導試點。當前的社保體系以省級統籌爲主,各地執行標準不同,導致政策不統一,影響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

數字經濟重塑勞動關係

劉尚希表示,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企業平臺化。外賣騎手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成爲數字經濟時代下就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在數字經濟浪潮席捲全球之際,傳統的勞動關係也發生了深刻改變。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再像傳統工人那樣受僱於一個固定企業,一個固定崗位(工位),而是通過平臺自主接單後,自行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地點。“這種就業模式的變化帶來了自由度的提升,但同時也讓傳統的社保制度難以適用。”劉尚希說。

劉尚希介紹,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與員工的勞動關係清晰穩定,勞動合同明確了僱傭雙方的責任,社保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然而,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與平臺的關係並非傳統的勞動合同關係,而更像是一種鬆散的合作關係。

劉尚希指出,這種變化使得現有的勞動法和社保制度難以適用,導致許多靈活就業人員被排除在社保體系之外。現行法律要麼無法涵蓋他們的特殊性,要麼在實際執行時難以落地,這使得靈活就業羣體的社會保障成爲一個突出問題。

社保歸屬模糊、轉移困難

劉尚希表示,當前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繳納面臨諸多困境。首先,社保責任歸屬模糊。由於平臺經濟下的勞動者既不完全符合相關法律意義上的僱員,也不同於完全獨立的個體經營者,導致社保繳納主體難以界定。即便是司法實踐中,也未能跳脫出傳統的勞動關係判定。因此,有的平臺企業希望提供社保,但又擔心因此被認定爲僱主,需要承擔更大的法律責任。

同時,跨地區流動頻繁的特性加劇了社保轉移的困難。以養老保險爲例,還有必須繳納15年的底線,但在現實中仍然存在這個地方繳了,到了另一個省份無法順利接續的問題,繳納的養老保險無法達到基本的年限,也就存在將來取不出自己繳納的養老保險風險,這樣等於是增加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負擔,也就挫傷了他們加入養老保險繳納隊伍的積極性。

現行社保制度是以省級統籌爲主,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出臺的政策也存在較大差異,進而導致社保賬戶難以無縫銜接。“這直接影響了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權益,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參保積極性。”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參保意願低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多數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關注短期收入,而社保,尤其是養老保險,需要長時間繳納才能獲得回報。部分年輕勞動者認爲自己距退休尚遠,就不願意承擔這筆長期支出,而農村務工人員則可能已經參加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因而對額外繳納社保興趣不大。

不妨由中央主導試點

面對這些挑戰,劉尚希認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社保改革不能依賴地方政府的分散探索,而應由中央直接主導試點。當前的社保體系以省級統籌爲主,各地執行標準不同,導致政策不統一,影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若由中央統一管理,將有助於推動全國範圍內的社保政策協調,減少地方差異帶來的不公平問題。

劉尚希表示,最先要考慮惠及的領域就是社會領域,而在社會領域中最先要考慮的則是社會保障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不妨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保繳納問題爲契機進行試點。

劉尚希進一步指出,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管理體系,可以實現社保賬戶的全國通存通兌,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順利享受社保權益。“就像銀行存款,無論在哪裡存的錢到哪一個省的哪一個分支機構都能取出來使用。”

同時,社保政策的調整應更加靈活和務實,例如推行按收入比例繳費,允許勞動者根據自身收入水平選擇不同的繳費檔次。再如,工傷保險可由平臺企業承擔更大責任,但又不能要求平臺企業承擔像傳統勞動關係下企業一樣的責任。

劉尚希強調,社保制度改革的核心在於平衡勞動者權益與平臺經濟的發展。不能讓企業負擔過重,以至於影響行業發展;也不能完全忽視勞動者的基本保障。需要通過試點改革,探索一套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社保體系。在現有的戶籍政策尚不能完全放開的情況下,社保制度做好了也能更加利於人才在全國各地的充分流動。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編輯 鄭偉彬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