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身隱,京東激進落子
6月17日劉強東的分享會,成了京東的一個分水嶺。
在此之前,劉強東頻頻出鏡,從親送外賣請京東騎手吃火鍋,再到身穿"豬豬俠"戰衣現身日本,搖旗吶喊爲京東外賣站臺。在此之後,劉強東身隱,但京東主動進攻的勢頭卻更猛了,從開廚房,到收購香港佳寶超市以及德國的零售巨頭Ceconomy,再到接連出手具身智能企業,升級大模型,京東在零售、國際化以及AI領域頻頻落子,狂飆突進。
正如劉強東在6月分享會時提到,最近這五年很遺憾,可以說是京東失落的五年,是走下坡路的五年,是"沒有創新,沒有成長,沒有進步的五年",應該算是京東創業史上最沒有特色的、貢獻價值最少的五年。
近兩個月的觀察,如今這樣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劉強東講過的話、吹過的牛,正在被京東堅定的去落實,以實現從戰略到執行的一致性。
言出法隨,這或許會開啓京東新一個紀元。
1、從做基建到本土化營業,國際化下重手
電商全球化的戰場上,相比阿里巴巴、拼多多、SHEIN、TikTok在跨境電商等零售業務上的風生水起,京東的國際化更多體現爲海外倉儲物流的佈局,海外零售業務帶來的業績增量也並不多。
事實上,早在2015年,京東就推出了跨境電商平臺Joybuy,面向全球消費者銷售中國商品。此後京東在東南亞大幅擴張,不僅投資了印尼電商Tokopedia、越南電商平臺Tiki、印度物流企業ShadowFax,還與泰國零售集團Central Group成立了電商合資公司JD Central,並在印尼試水了O2O業務,開了東南亞第一家無人店JD X商店。但2018年起,京東國際業務似乎按下了暫停鍵。其後京東也在俄羅斯、澳洲開設站點,但持續時間都不長。
因爲國內認知較少,且品牌和規模有限,這十年來外界對京東國際化的瞭解,更多的物流基建而非跨境零售。
而京東也希望改變這樣的認知局面。今年6月的分享會中,劉強東特別提到,未來京東最重要的一塊業務是國際,而且強調國際業務戰略是本地電商、本地建團隊,做本地採購,只賣有品牌的貨,這和目前跨境電商品牌做得都不一樣。
劉強東擲地有聲,京東國際化大跨步。7月9日,京東宣佈正式開啓半托管業務,強化全球電商佈局。該模式由京東全球售負責對海外用戶的營銷推廣,商家負責發品、定價、履約、售後,首批覆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9個重要海外市場。
或許是爲了印證劉強東本地化發展的說法。京東近期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決定通過全資間接附屬公司(出價方),收購德國最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集團Ceconomy,估值約22億歐元,摺合人民幣超180億元。
據瞭解,成立於2017年Ceconomy,其前身是麥德龍集團(Metro Group)旗下的消費電子業務板塊,旗下核心品牌包括MediaMarkt和Saturn,在歐洲多國運營超過1000家門店,覆蓋電腦、手機、家電等全品類電子商品,員工人數接近5萬人,供應鏈體系強大。2023/24財年,Ceconomy營收高達224億歐元,其中線上銷售額達54億歐元,佔比24%。
對於雙方的合作,Ceconomy表示管理委員會和監事會支持與京東的合作,旨在通過更強大的財務靈活性、京東行業領先的技術、全渠道零售和物流能力以及簡化的所有權結構,加速Ceconomy的"體驗電子產品"戰略及其增長路徑。
對京東來說,Ceconomy也成爲其出海歐洲的本土化觸點,上千家門店和倉儲系統爲京東補足了線下短板,快速拿到了成熟的線下渠道網絡,構建了線上線下協同體系,而這些門店和倉庫也可以成爲京東電商業務的"前置倉",與京東的國際供應鏈形成互補,解決跨境物流又慢又貴的痛點。
根據媒體報道,此次收購後,Ceconomy將繼續保持其獨立運營,同時京東計劃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團隊。
而在亞洲,去年9月,京東宣佈加碼香港市場,初期投入15億元,用於商品價格、物流補貼、服務優化,並表示長期投入上不封頂。今年來更是啓動多個面向消費者和商家的計劃,以提升京東在港的市場競爭力,推動商品與服務的本地化融合。
最近,京東更是希望通過收購香港的佳寶超市,獲得相應的品牌背書以及供應鏈體系,快速切入香港的各類高頻地消費場景,同時控制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公開資料顯示,佳寶在香港擁有90家門店,並且自建物流和分貨體系,80%貨品直接從廠家採購。以香港爲起點,京東可以此爲基礎向大灣區其他地區乃至東南亞市場延伸,擴大市場覆蓋範圍,提升國際業務的影響力。
根據媒體披露的交易細節,京東與佳寶超市的收購協議包括購入佳寶零售網絡及物業,交易金額將分批交付。按照計劃,京東及佳寶會在8月1日成立新公司,並以新公司維持日常營運。
在國際化戰略規劃上,劉強東有着清晰的思路。他曾指出,京東幾乎所有業務都圍繞供應鏈展開,雖然這種商業模式前期投入大、見效慢、過程艱辛,需要數年時間夯實基礎,但一旦成功搭建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便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目前,京東在歐洲已運營三年,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預計到2025年底或明年即可正式營業。
基建之後快速發力。憑藉Ceconomy在歐洲的龐大零售網絡和品牌影響力,以及佳寶在香港的門店資源與物業資產,京東將得以在歐洲和香港市場大展拳腳,進一步拓展國際業務版圖,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中。
2、一改低調作風,京東的AI新敘事
在國際化大躍進的同時,京東在人工智能領域也開始大跨步,一改以往的低調,開始大秀肌肉。
和國際化零售的認知相同,其實外界對京東AI應用的印象,也大多集中在其基於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模式來做AI的升級改造,以實現提升成本效率和體驗的最佳組合。公開資料顯示,AI技術目前已經整合進京東零售的業務全流程,覆蓋導購、營銷、客服、物流、供應鏈等。
在今年3月2024年Q4財報電話會上,有分析師提問京東是否已經或者是計劃在自己的業務中部署大模型以及在AI方面有什麼戰略時。京東CEO許冉列舉了衆多京東在AI方面的應用,稱目前針對內部運維、消費者搜索、商家運營、供應鏈等方面,均已經實現AI滲透。
整體來看,相比騰訊、阿里,京東在AI方面談論的並不多,其更多的是應用於內部業務體系的升級,同時向外賦能產業鏈。
但隨着今年大模型的持續迭代以及機器人領域的火爆,京東也需要證明自身在AI時代的實力和價值。
今年初,劉強東就現身香港參觀具身智能相關項目,隨即京東正式宣佈切入具身智能領域,成立專項業務部門,重點佈局家用場景的智能產品研發,同時挖來前商湯科技副總裁沈徽加盟,擔任具身智能項目負責人。
從今年5月開始,京東更是接連參與了四傢俱身智能企業的融資,包括智元機器人B輪、千尋智能的Pre-A+輪、衆擎機器人的A1輪以及逐際動力的戰略輪,這些企業涵蓋AI大腦、機器人本體再到場景"落地"的全鏈條。
京東方面表示,京東高度重視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內的技術熱點,聚焦供應鏈場景,推動創新應用,持續通過內部技術創新和外部投資等方式來構建技術創新生態,讓技術爲產業和消費者創造價值。
與此同時,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京東宣佈旗下大模型品牌升級爲JoyAI,同時京東雲還正式開源JoyAgent智能體。而在硬件方面,京東發佈了JoyInside附身智能,爲機器人、機器狗和AI玩具等提供大模型驅動的對話能力,並與數十家主流機器人品牌達成合作。
最近,京東還發布了"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計劃",宣佈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資源,三年內助力100個智能機器人品牌成交額破10億、帶領智能機器人走進超百萬個終端場景。京東提到,京東已吸引宇樹科技、智元、天工、衆擎、星海圖、逐際動力、千尋等衆多廠商和品牌,涉及"未來生活助手、陪伴、教育、技術開發、養老助力、工業"等諸多應用場景。
由此可見,在AI技術浪潮之下,京東也在通過"自研+投資+生態共建"的深度佈局AI領域,在零售之外構建新的敘事框架。
3、結語
京東在國際化以及AI領域的大動作,很明顯是在補足以往的短板。這其中也透露出三個明顯的行業信號:一是創始人迴歸一線所帶來的戰略定力和企業活力,之前沒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夠的業務,在創始人的主導下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二是投資併購大幕的再次開啓,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企業業務需求,今年以來互聯網行業明顯進入新一輪投資週期,AI、出海、即時零售等方向成爲熱點。三是生態佈局的重要性,大廠們的原有主業,穩健有餘但創新不足,國際化、AI帶來了又一次的業務擴張和重構,相比以往的單打獨鬥,生態的打造纔是未來競爭的勝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