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俊:美中對峙結構化 北京正從防禦轉向主動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23日舉辦「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座談會。(圖/郭羽倫攝)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23日舉辦「中共20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座談會,邀請多位中國研究專家與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中國「十五五」規劃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藍圖的延續,更是一場制度性與結構性轉型工程,是中共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一役。

他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已由「戰略設計期」進入「治理深化期」,核心目標是透過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與制度改革,重塑中國的經濟韌性與治理體系。

在外部環境方面,美中戰略對峙已趨長期化與結構化,供應鏈「去風險化」與高科技封鎖持續對中國發展構成壓力。不過北京正從防禦性應對轉向主動塑造規則,積極參與碳市場與數位貿易標準的制定,試圖在國際制度競爭中取得主導地位,將「制度話語權」視爲新型戰略資產。

國內方面,包括人口老化、地方債務,以及傳統投資拉動模式效益臨近極限,迫使北京必須從政策調節轉向制度修復,以維持長期治理穩定。

劉孟俊強調,「十五五」的核心戰略主軸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其四大支柱爲科技自主、數位智慧、綠色低碳與制度創新,旨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扶植「獨角獸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綜觀而言,「十五五」較「十四五」有三項顯著變化:從戰略藍圖轉向制度落地;從經濟成長轉向治理韌性;從外部應對轉向制度競爭。

對於臺灣,「十五五」將帶來外溢效果。若中國成功建立內需長效機制,其區域市場吸附力將提升,影響臺灣出口導向型經濟。此外,「紅色供應鏈」擴張可能壓縮臺灣中階製造空間,而中國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可能改變臺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