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把法庭“背”進山村

“翻過這片小樹林,就到村委會的巡迴辦案點了。”

晨霧未散時,回頭看看山下停在路邊漸漸模糊的法院警車,抹了一下被汗水浸溼的短髮,劉麗萍和同事加快了腳步。

這是師宗縣人民法院丹鳳法庭在每月固定時間地點將法庭“背”進鄉村的場景。

從書記員、法官到庭長,從少年案件審判庭到審判案件管理,從案件“質檢員”到融入基層治理,師宗縣人民法院丹鳳法庭庭長劉麗萍用腳步丈量鄉土,用法槌守護公平正義,用智慧破解司法難題,用不停的足跡,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山地版本。

山村司法“快遞員”

“我老伴前兩天回來了,日子要好好過。”6月17日19時多,師宗縣五龍鄉一個小山村的老張,高興地對繞路過來回訪的劉麗萍表示感謝。

兩個月前,劉麗萍向老張送達了不準離婚的判決,雖然通過電話回訪知道老張的老伴不上訴,劉麗萍還是想眼見爲實,在當天順利調處一起相鄰糾紛後繞了10多裡山路,第5次走進老張家。

晚上,飢腸轆轆的劉麗萍一行,在村小組組長的挽留聲中冒雨走出小山村。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後,她們趕回五龍旅遊巡回法庭辦案點,聯繫上之前通知的一起婚姻案件當事人,開始進行庭前調解。

丹鳳法庭是師宗縣人民法院派出法庭中服務半徑最大的法庭,1700平方公里的山地間,大同街道和五龍壯族鄉等49個村(居)委會、439個自然村散落如星。

2022年,在師宗縣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崗位的劉麗萍被組織安排到丹鳳法庭工作後,面對司法資源不足且分散、山區交通不便等問題,經過深入調研和反覆思考,提出了破局之策: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創新“固定站點+流動服務”雙軌模式,融入鄉鎮綜治中心充分發揮訴訟服務優勢,整合已有審判資源,完善巡迴審判服務點。

丹鳳法庭從2023年起,每月固定15日、16日、17日(遇休假日順延)到沒有設立法庭的龍慶、五龍、高良鄉,開展駐村辦案,探索建立了“固定+靈活”的“一月一巡迴”工作機制,將庭審開到農家院落和田間地頭。

自2023年至今年6月,丹鳳法庭已開展了30期次“一月一巡迴”活動。劉麗萍和她的團隊留下每年巡迴辦案率達95%以上、不到3年辦案3000餘件、個人辦結1000餘件的亮眼數據。

綜合治理“穿線人”

農民工小甲在拆除圍牆時不慎被倒塌的圍牆砸中,送醫搶救無效後死亡。

事件發生後,僱主小丁和小甲的家屬報警,雙方爲誰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僵持不下。

當地派出所接警研判後,當即啓動“1+2+N”綜治聯調機制,與法庭、司法所聯繫共同處理。

瞭解前因後果後,法官現場對當事人釋法析理,在綜治中心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達成小丁對小甲的親屬在合理範圍內進行賠償,並及時結清醫院搶救的相關費用的調解協議。人民調解協議書籤訂後,法庭當場進行司法確認。

這是劉麗萍牽頭組建“1+2+N”綜治聯調隊伍解紛的一個典型例子。

“1+2+N”綜治聯調機制以法庭爲主導,司法所、派出所爲核心,綜治中心、村委會等爲紐帶,吸納鄉賢、代表委員等組建普法宣傳綜治隊伍,推動形成治理新格局,爲鄉村振興築牢工作基石。

在該機制的支持下,近3年來,丹鳳法庭參與矛盾糾紛化解100餘起。

“基層矛盾化解不能只依靠判決書,更要注重源頭止爭,護航鄉村治理。”劉麗萍帶領同事以“法庭進村社、法官進網格”爲抓手,以一線治保調解主任、村組幹部、網格員、法律明白人爲主力,採取旁聽審判、座談、培訓、指導調解等方式,激活基層自治內生動力。

紮根深山的“密蒙花”

“劉法官,快進屋喝口水。”

當劉麗萍順路走到80多歲的畢大爺家門口時,畢大爺正在修剪花草,滿臉笑容。

畢大爺的侄女阿梅外出創業時,畢大爺將自己多年攢下的養老錢借給了阿梅。阿梅走後,畢大爺幾乎沒見過她。眼瞅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畢大爺擔心錢要不回來了。

2024年7月15日,劉麗萍和同事巡迴進村開展法治宣傳,畢大爺將一份訴狀遞到了她手中。

“沒想到你們還真會來我們這山溝溝,對我的事那麼上心,真幫我要到了錢。”一週後,劉麗萍和同事再次來到畢大爺家小院,爲他送上案款。數了數錢的畢大爺高興地說:“養老就靠這些錢了。”

密蒙花又叫染黃飯花,生命力十分頑強,當地羣衆認爲密蒙花代表幸運,寓意幸福的到來。在當地羣衆心中,劉法官就是紮根深山的“密蒙花”。

“法官走的路越多越遠,離羣衆的心就越近。”在實踐探索中,劉麗萍發現轄區羣衆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識欠缺,要想從源頭上減少糾紛、化解矛盾,就必須讓法律植根於羣衆心中。

現在,劉麗萍和同事身後的揹包中,除了案卷,還有法庭編撰的普法小冊子。結合辦理案件類型和轄區羣衆法治需求,劉麗萍把每一次巡迴審判、法律文書送達、以案釋法都視爲羣衆接受法治教育、樹立法治信仰的必修課。

記者 姜燕萍 通訊員 區鴻雁 俞呈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