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遺址 探尋北京建城史

首次集中展出的三件作冊奐器。本報北京傳真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日前在首都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琉璃河遺址發現80年來,不同時期考古成果彙集最全、展出文物數量最多、規格最高的一次,共彙集珍貴文物180件(套),其中重要文物39件(套),作冊奐卣等113件(套)文物爲首次公開展出。

展廳內,一組名爲「作冊奐器」的青銅鼎、卣、觶,揭示了這場展覽的主題。鼎、卣、觶,從形制上看,這三件禮器並不算奪目,但鑄於它們內壁、器底、器蓋的相同銘文卻極其重要。銘文中的四個字「太保墉燕」,填補了青銅時代城市設計記載的空白。

「太保」是西周成王時期的召公奭,「燕」指琉璃河遺址所在的燕地,「墉」意爲「築城」。「太保墉燕」,意爲「太保召公來到燕地建設都城」。作冊奐器及其銘文是北京城市建設史最早的出土文獻,實證北京3000餘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首博多個「鎮館之寶」也在本次展覽中亮相。步入展廳,「鼎天鬲地」的莊嚴氣度撲面而來。作爲北京地區出土的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西周青銅器,堇鼎有41.5公斤,其內壁銘文記載了堇奉燕候之命去宗周向太保奉獻食物,並受到太保賞賜的事。

與堇鼎呼應的伯矩鬲,以7支立體牛角構成的饕餮紋飾,展現西周青銅鑄造技藝。輕觸展櫃上的互動螢幕,可以細品它的精美紋飾,全身有7個牛頭裝飾,藝術設計和鑄造工藝極爲高超,是北京地區西周青銅藝術巔峰之作。

大陸國寶級文物克罍、克盉也在本次展覽中成對展出。它們在上世紀80年代出土於琉璃河遺址,蓋內和器沿內壁的銘文記載了「命克侯於燕」的史實,是考古人員最先發現的北京「城之源」的文字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