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到!醫師4忠告揭「最常見錯誤」 熱門迷思無大用
感冒高峰期將至,醫師提醒,注意關鍵病徵把握就醫黃金期,生病了最好在家休息並保持社交距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北半球的秋天到了,普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呼吸道傳染病蠢蠢欲動,大衆待在室內時間逐漸拉長,空氣乾燥有利病菌存活傳播,病號會愈來愈多。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疫苗中心主任穆里根(Mark Mulligan)9月底在《紐約郵報》撰文提醒,秋冬呼吸道傳染病季節有4大注意事項,絕對有助防範疾病上身、阻擋病毒傳播。
第一,瞭解不同呼吸道疾病特徵,以利判斷是否趕緊就醫。普通感冒症狀多半相對輕微,例如鼻塞、喉嚨癢、咳嗽,通常不會發燒。新冠肺炎、RSV、流感可能演變成重症必須住院,體弱者可能死亡,這三種疾病的感染者除了普通感冒症狀,通常還會發燒、喉嚨痛,嚴重時出現呼吸急促。味嗅覺喪失可能是感染新冠肺炎,喘鳴則是感染RSV常見特徵,身體四肢發疼痠痛多半是中了流感。居家篩檢可行,但就醫診斷是最可靠的確認方式。
第二,生病了要居家休養。穆里根說,大衆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感冒或感染呼吸道病毒之後「抱病工作」,這會導致病毒傳播。居家養病務必多喝水、充分休息,適當服藥以抑制症狀。醫師通常不建議兒童直接服用阿斯匹靈,以免發生罕見但可能致命的疾病。
若罹患感冒等上呼吸道傳染病仍照常外出工作,不僅不利康復,還增加病菌傳播機會。(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家有患者時要做好接觸管理,維持社交距離以免交叉感染。呼吸道感染症狀通常2到3天好轉,身體健康者能自行復原,老人、免疫力弱的併發症高危羣應就診。若出現呼吸急促症狀、居家休養3到4天后病況未好轉或惡化,務必就醫。發燒的人應等退燒24小時後再回職場,在工作場所最好配戴口罩,直到症狀消失。
第三,切莫依賴營養補充品保健。很多人把營養補充品當成增強免疫力的必要手段,穆里根指出這是普遍存在的迷思誤解。他強調,健康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不吸菸、接種疫苗、維持身心健康、遵從醫囑,這些都是維持免疫系統威力的好方法,遠比單單仰賴營養補充劑有效得多。
第四,接種疫苗。流感、新冠肺炎、RSV病毒都有合適的疫苗可施打。穆里根主張男女老幼應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6個月以下嬰兒除外。他強烈建議75歲以上長者、50至74歲有重症風險者接種RSV疫苗。預計秋冬分娩的孕婦也可在諮詢醫師之後接種。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高達75%是老年人,這是穆里根極力建議的接種對象。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6個月到23個月大的嬰兒接種新冠疫苗,因爲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變成重症的風險較高。
穆里根建議每年9月或10月接種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在呼吸道疾病感染高峰期來臨之前獲得防護力。流感疫苗每年施打1次,新冠疫苗秋季與春季各接種1次。孕婦應於懷孕32至36周接種RSV病毒疫苗。疫苗接種後約2周方能讓人體產生免疫力,穆里根建議提前在月曆註記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