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從合規到競爭力——中國出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劉鋒 羅小棋(劉鋒系中財綠金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爲一種常態。然而,隨着全球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正逐漸成爲企業在全球市場立足的關鍵。從歐盟的碳關稅到中國2024年11月印發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可持續信息披露已不再僅僅是道德約束,而或將成爲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通行證”。面對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和複雜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國出海企業如何將合規負擔轉化爲競爭優勢,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可持續信息披露:從合規負擔到競爭優勢
(一)合規剛需與生存危機
在全球範圍內,ESG監管正在迅速收緊。歐盟的CSRD(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和中國的《基本準則》對企業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基本準則》首次明確“治理”作爲核心披露要素,要求企業建立覆蓋戰略制定、風險管理、目標落實的治理架構,並延伸至價值鏈管控。這意味着ESG職責需穿透至業務末梢。
以歐盟碳關稅爲例,中國光伏企業因碳足跡數據缺失而損失了高額訂單,凸顯ESG數據缺失對企業的直接業務衝擊。據歐盟委員會統計,2025年CSRD生效後,未達標企業的平均合規成本將增加15%至30%,而主動披露的企業則可獲得5%至8%的採購溢價。這表明,可持續信息披露不僅是合規的需要,更是企業獲取市場優勢的關鍵。
(二)競爭力重構的三大維度
1.成本轉化:ESG戰略能夠優化企業的供應鏈成本結構。例如,海爾的“6-Green戰略”通過使用再生塑料,成功降低了22%的成本。這表明,通過可持續發展措施,企業不僅能夠滿足合規要求,還能在成本控制上取得顯著優勢。
2.市場溢價:綠色標籤正成爲企業產品的重要競爭力。全生命週期減排38%的光伏企業能夠獲得客戶8%的溢價,充分體現了綠色標籤在市場中的價值。消費者對環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企業通過可持續發展措施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從而獲得更高的市場回報。
3.資本槓桿:ESG評級A級企業能夠獲得國際開發銀行的貼息貸款,良好的ESG表現能夠爲企業帶來更多的融資機會和更低的融資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
二、對標國際標準:破解“雙重實質性”融合難題
《基本準則》創造性地提出了“雙重實質性”的融合框架:既採納ISSB準則對“財務實質性”(氣候變化對企業現金流的影響)的要求,兼顧歐盟CSRD強制項,如碳足跡覈算、供應鏈勞工權益、生物多樣性保護,又保留中國特色議題如鄉村振興、創新驅動、普惠技術創新、循環經濟指標等。出海企業需根據這些要求構建交叉映射體系。
(一)治理架構實體化
企業需要將ESG職責融入到日常運營中,從形式合規走向戰略中樞。如威能集團的CEO直接管理可持續發展部,並將減排目標分解到工廠的能耗指標中,實現了2030年減排50%的精準管控。中國出海企業也應借鑑這種模式,設立ESG數據中臺,覆蓋核心供應鏈數據鏈,確保ESG職責能夠穿透到業務末梢。
(二)數據基座建設
數據是可持續信息披露的基礎。《基本準則》應用指南要求企業建立覆蓋三階供應商的數據溯源系統,尤其強調氣候相關數據的“當期與預期財務影響”量化分析。新能源企業面臨的鈷溯源盲區問題,凸顯了數據治理的重要性。長虹格潤依託成都市碳減排方法學,開發了7萬噸碳資產並實現了鏈上確權,爲數據治理提供了“三層穿透”模型。這一實踐表明,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基座,打破供應鏈的“黑箱”,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三)標準互認的“中國方案”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標準的互認至關重要。當前非歐洲企業報告需經歐洲審計師認證,成本增加30%。破局需雙向發力,通過司法協作,推動歐盟認可中國認證機構資質,如財政部與ISSB簽署的準則趨同備忘錄;在東盟共建綠色園區,區域試點中歐互認工廠認證(海爾卡奧斯平臺在印尼工廠推廣“智能電錶+碳排放因子庫”模型,通過歐盟ESRS認證)。隆基綠能通過同步披露溫室氣體強度下降7.94%和西部光伏扶貧進度,兼顧了歐盟碳足跡覈算與中國鄉村振興的要求。這些案例表明,中國企業在國際標準互認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需進一步努力,推動更多標準的互認和融合。
三、從被動合規到主動創新:如何通過踐行ESG實現從成本到價值的轉化
(一)將綠色成本重構爲市場溢價
1.碳標籤對衝:通過產品碳足跡標籤對衝歐盟碳關稅,將環境成本轉化爲定價權。例如,某光伏企業披露產品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較行業低38%,不僅滿足了合規要求,獲歐洲客戶溢價8%採購,還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循環經濟降本:循環經濟模式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如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降低了原材料進口30%,再生金屬成本較新開採下降25%。
(二)激活ESG金融工具的應用
《基本準則》要求披露“可持續風險對融資成本的影響”,推動資本向綠色資產傾斜。
1.碳資產證券化:碳資產證券化能夠爲企業帶來新的盈利渠道,同時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例如,長虹格潤通過成都CDCER交易,將7萬噸碳減排量證券化,實現了年化收益率12.3%,超越了主業毛利率。
2.可持續綠色融資通道:ESG評級掛鉤融資成本,使良好的ESG表現能夠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如香港長虹憑藉綠色工廠認證獲得了1億港元的低成本循環貸款。
(三)將ESG因子重塑進績效考覈體系中
1.業務流程嵌入:將供應商碳數據、勞工權益指標納入採購KPI,確保ESG指標能夠嵌入到企業的業務流程中。例如,海爾將綠色設計嵌入產品生命週期,實現了從原材料採購到產品銷售的全流程綠色管理。
2.財務對接機制:按照《基本準則》要求披露“可持續風險對融資成本的影響”,建立ESG成本-收益覈算模型,將ESG指標與財務指標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成本-收益覈算體系,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結論:重構商業文明的底層邏輯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ESG競爭力已成爲出海企業的分水嶺。中國企業在面對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和複雜的國際競爭格局時,必須將可持續信息披露從合規負擔轉化爲競爭優勢。通過治理架構的實體化、數據基座的建設、標準互認的推進,以及綠色成本重構、ESG金融工具激活和績效考覈體系的重塑,企業可以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實現從“標準追隨者”到“體系構建者”的躍遷。未來十年,ESG競爭力將成爲企業在全球市場立足的關鍵。中國企業應主動升維,以可持續發展爲支點,撬動全球商業價值觀的重塑,爲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貢獻力量。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企業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全球社會和環境負責的表現。通過持續優化ESG戰略,中國企業將在全球市場中贏得更多的機會和尊重,爲全球商業文明的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