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承壓 中鐵建地產能否順利“換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敏 深圳報道

五一長假前夕,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的一宗住宅用地迎來現場拍賣。這宗地塊的規劃建築面積爲2萬平方米,體量不大且較爲方正,交通便利。對企業來講,既能降低拿地的資金門檻,又有助於開發和去化。

最終,經過219輪的激烈競價,中鐵建地產以7.76億元的價格斬獲該地,溢價率21.9%,摺合樓面價35796元/平方米。

這是中鐵建地產近三年來首次在北京拿地。去年中鐵建地產實現銷售額951.45億元,在全國房企中排名第13位,但自2022年5月以來,其在北京土拍市場一直缺乏存在感。

節後的5月9日,中鐵建又以24.71億元的價格拿下上海松江地塊,溢價率20.42%。這也是其時隔一年再度補倉上海。

今年以來,中鐵建地產在公開市場斬獲的地塊並不多,但拿地積極性明顯提升。除了在北京的鏖戰外,3月,中鐵建在上海浦東一宗地塊開拍前就啓動招標,雖然未能斬獲,但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背後,是中鐵建地產戰略思路的變化。

過去幾年,中鐵建地產保持着較高的投資強度,但到2024年出現驟減。這一年,中鐵建地產經歷了董事長的變更,其策略也有所變化。相較於開拓市場,新領導班子對化解存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25年,“存量去化”、“精準投資”進一步成爲公司戰略的關鍵詞。

在業績與流動性的雙重壓力下,這家央企開發商,正在進行戰略收縮。

逆流而上

中鐵建地產組建於2007年3月,隸屬於基建央企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2019年,中國鐵建的地產業務銷售額便突破千億,2021年達到1432億元的高點。

隨後,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其銷售額也出現下滑,2024年降至不足千億。但在行業整體滑坡的情況下,中鐵建地產的規模排名反而上升,去年位居第13位,其中權益銷售額排名第10。

中鐵建地產的官網稱,2021年以來,在百強房企銷售規模腰斬情況下,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排名連創新高,3年前進31名。”

這種增長是靠持續的投資所帶來。

過去幾年,中鐵建地產一直保持着較高的投資強度。尤其是2021年後,房地產市場交易規模下滑,不少房企大幅放緩拓展節奏,中鐵建地產並未止步。

根據中國鐵建的公告,2022年和2023年,中國鐵建的房地產業務完成開發投資820.33億元、824.08億元,較此前不降反升。

同期,公司權益拿地支出分別爲421.57億元、584.08億元。根據易居克而瑞研究中心公佈的權益銷售數據,其拿地銷售比達到44.1%、62.9%,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但這種戰略也有副作用。

一方面,在行業利潤率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國鐵建地產業務的毛利率從2021年的17.56%降至2023年的12.21%,到2024年又近一步降至10.92%,三年下降6.6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前期快速擴張帶來的庫存和資金壓力不斷凸顯。到2023年末,中鐵建地產持有的待開發土地建築面積有1727萬平方米,次年又升至1949萬平方米。

在中鐵建地產2024年度債券報告中,提示了兩類風險:第一、由於土地成本較高,又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公司面臨未來資本支出較大的風險;第二、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併口徑資產負債率爲77.85%,“總體處於較高水平”。

戰略轉身

事實上,從2022年開始,中國鐵建便在年報中強調,“房地產板塊堅持以銷售與去庫存工作爲核心。”但直到2024年,地產業務才終於“踩剎車”。

這一年,中國鐵建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10.18億元,同比下降近四成;拿地金額147.32億元,同比降幅超過七成。

中國鐵建某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前幾年地產業務以衝規模爲主要目標,對於風險的把控不那麼嚴格。隨着利潤率的下滑和資產減值的擴大,集團內部才真正重視起來。

某資深房地產分析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鐵建地產在2022年就已踩中全部三道紅線,但此後,在房地產業紛紛推進去庫存的背景下,中鐵建地產仍保持着較大的投資規模,一度令不少行業觀察者感到詫異。

作爲一家全國化佈局的房企,中鐵建地產的業務佈局廣泛。官網信息顯示,至2024年末,公司在48個國內城市有在建項目,“實現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羣的全面佈局。”

但這種結構並不足以爲其規避風險。近兩年,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市場分化局面下,部分二三線城市市場在陷入低谷後,始終未能真正復甦。

在中鐵建地產佈局的48個城市中,有半數爲非省會城市。中鐵建未着重提及的西南區域,庫存壓力最大。近幾年,在中鐵建地產的庫存面積中,西南區域佔比約爲1/3。

去年2月、5月、6月,中鐵建地產西南公司先後拍賣多宗商業地產。

9月,來自中國鐵建的孫洪軍獲任中國鐵建地產黨委書記、董事長。上任後,孫洪軍多次赴區域公司調研,第一站就是西南公司。他在西南公司調研時強調,“要成立工作專班,把存量去化作爲核心任務。”

到2025年,去庫存仍然是公司的重要戰略。前述人士透露,今年年初,中國鐵建召開了地產形勢分析專題會議,並將存量去化作爲首要任務。按照該項要求,中鐵建地產啓動了存量項目去化及盤活三年行動,力爭在三年內消化存量、優化結構。

但這並不意味着要放棄規模。今年1月,中鐵建地產召開2025年工作會,對傳統房地產開發主業的要求是“穩住規模,做優做精。”

4月,孫洪軍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強調,“調整投資策略,嚴格投資評價標準,審慎篩選優質地塊,積極拓展小資金撬動大體量的項目,力爭獲取優質土地。”

前述內部人士表示,也可以理解爲“換倉”或“聚焦”。也即,放棄一些低能級城市的機會,但爲了穩住規模,在重點一二線城市的佈局會更加堅決。今年以來,中鐵建地產在北京、上海積極拿地,便是這種策略的體現。

該人士還透露,今年中鐵建在一二線城市的拿地會更加“積極主動”。

但在流動性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要完成這一目標並不容易。

根據中鐵建地產2024年度債券報告,2024年末,中鐵建地產合併報表範圍內的有息債務餘額爲897.03億元,其中1年以內有息債務424.43億元。同期,中鐵建地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171.07億元,其現金短債比僅爲0.4。

爲補充流動性,中鐵建地產在今年5月6日發行了一筆10億元的中期票據,申購利率爲2.2%至3.2%。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以來,中鐵建地產的多個區域公司進行了薪酬調整,涉及降薪及緩發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