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榮專欄》東南亞外交大戲四看點

「東協-波斯灣合作理事會-中國峰會」5月下旬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首次舉辦。圖爲波灣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新華社)

這個禮拜東南亞非常熱鬧:先是26日東協峰會在吉隆坡舉行,然後是27日「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與東協的峰會,隨後中國總理李強也會加入,共同舉行第1屆「東協-波斯灣合作理事會-中國峰會」,最後是週末在新加坡登場的香格里拉對話,法國總統馬克宏將是第1個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的歐洲領袖。外交大戲一場接一場,其中至少有四個看點值得關注。

第一是面對川普的關稅壓力,東協在因應上能步伐一致嗎?馬來西亞是今年東協的輪值主席,首相安華表示東協對美應展現出「自信且獨立」,並且協調出一致的政策。一般也相信以東協世界第5大經濟體的實力,若能團結,應該還是有對美談判的籌碼。可他們就是不會團結,印尼、泰國、越南,甚至馬來西亞都自己去跟美國個別談判了,美國也樂得各個擊破。

東協最後只能畫出底線:個別談可以,但別傷害他國利益。所以我們就看這次峰會是否有新的政策端出了。至於峰會一定會談到的緬甸問題,連安華都認爲應該不會有太大突破,所以不是這次觀察的重點。

第二個看點是海灣國家與東協的關係。川普從海灣國家訪問歸來後,海灣國家的財富與外交企圖心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彭博社也報導,海灣國家透過主權財富基金,大力拓展外交軟實力,讓人不可小覷。海灣國家插旗東南亞,因爲他們需要東南亞的勞動力與糧食合作,東南亞則需要海灣國家的投資。這樣的互動會如何影響東南亞的政經環境就很值得關注。

第三,是中國在東南亞的佈局。李強到吉隆坡之前,先去印尼訪問3天。中國是印尼的最大貿易伙伴,也是印尼的第2大投資國,僅次於新加坡。李強的印尼行和上個月習近平到馬來西亞的國是訪問,以及剛剛纔談完的「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必須放在一起看,才能看出中國大陸佈局東南亞的脈絡,以及資金流向哪些關鍵產業。

而中國對海灣國家也不陌生。中國大陸在沙烏地與阿聯早已投入大筆資金髮展太陽能,所以這次東協、GCC和中國的三邊峰會正好開啓了整合三方經濟的機會,也是「全球南方」力量的一次大集結。

可是這不代表東協就可從此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在東南亞的存在絕不容忽視。2023年美國對東南亞的投資達到740億美元,排名第2的中國才173億美元,遠遠被拋在後面。但是美中較勁已經開始,國際政治經濟有可能因爲這個競爭而出現新的態勢嗎?

第四,從馬克宏到香格里拉對話發表演講來看歐洲與東協的關係。這包括個別歐洲國家與個別東南亞國家籤的軍事合作協定(包括軍售與雙方部隊的相互准入協定),以及以歐盟名義和個別國家籤的自貿協定。西方學者指出,歐盟與東協的合作,象徵意義更甚於實質意義,那就是在美中對抗下,「中等國家」開始串聯。

歐盟和東協其實都離不開美國,但也都想追求戰略自主、減少對美依賴,並在美中對峙的態勢下,走出自己的路。可是歐盟或東協,誰能真做到這點?有可能堅持不選邊嗎?只有讓時間告訴我們了。(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