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縣:黨建引領促發展 茶香四溢譜新篇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走進百色市凌雲縣玉洪瑤族鄉上謀村的千畝有機茶園,晶瑩的露珠在翠綠的嫩葉上滾動着,黨員技術員正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羅大姐修剪茶枝。“以前種茶憑經驗,現在有黨員技術員手把手教,茶園管理科學多了,產量和品質都上去了!”羅大姐一邊麻利地採茶,一邊笑着說。

近年來,凌雲縣緊扣縣委“3個211”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將黨建優勢深度融入茶產業發展全過程,大力推進“產業富民”戰略,奏響“科技興茶、品牌強茶、茶旅融合”的振興樂章,讓“黨建紅”引領“茶葉綠”,繪就了“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新圖景。

支部建在產業鏈,科技賦能育好茶

“黨支部就是茶農的‘主心骨’,黨員就是技術員,有他們在,咱種茶心裡踏實!”這是凌雲茶農常掛在嘴邊的話。爲讓茶產業提質增效,持續深化與中國茶葉學會、廣西茶葉學會、廣西茶葉協會等合作,構建“黨支部+科技特派團+企業+農戶”四位一體模式,讓黨組織成爲科技興茶的“領頭雁”。

堅持產業發展到哪裡、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裡,在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上設立6個黨組織,依託“一對多、全覆蓋”模式,選派9名黨建工作指導員爲鏈上發展護航。同時,把人才聚在產業帶上,組織黨員骨幹與科技特派團專家結對子,把技術課堂搬到茶園裡。黨員技術員們帶頭試驗推廣有機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建成“黨員示範茶園”“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用自家茶園做樣板,領着羣衆幹。

在涉茶部門、龍頭茶企、重點產茶鄉(鎮)以及所轄村黨組織聯動發力下,全縣累計完成11.2萬畝低產茶園改造,打造有機茶園5.06萬畝;成功創建區、市、縣級茶葉示範區(園)8個,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示範體系,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築牢了根基。

黨員衝鋒在前,品牌強茶增效益

“品牌是茶葉的‘身份證’,我們黨員就要帶頭打響‘凌雲白毫’這個金字招牌!”凌雲縣經濟作物發展中心副主任謝再騰堅定地說道。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黨員幹部始終衝鋒在前,錨定品牌強茶戰略,以標準化築基,推動60餘家茶企實現全流程標準化生產。

將黨員服務深度融入品牌建設全過程,該縣整合涉茶部門資源和力量,從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投促局等部門及有關鄉鎮,精選20餘名黨員幹部,組建“紅色助企服務隊”,深入茶企調研,解決生產標準不統一、包裝設計缺乏特色等問題。在各類茶葉評鑑會、茶博會上,黨員企業家帶頭登臺推介“凌雲白毫”的獨特品質,聯動產業鏈企業抱團參展,推動幹茶收購價從每斤13元躍升至22元,切實讓茶農和企業嚐到了甜頭。

此外,鼓勵黨員技術骨幹圍繞“白毫茶”開展產品創新,開發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六大茶類20餘個系列產品;先後培育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6家、市級2家,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茶旅融合聚合力,一片葉子富萬家

在廣西凌雲白毫茶產業園裡,前來體驗採茶、參觀非遺製茶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裡依託國家4A級浩坤湖溼地公園和茶山金字塔景區,在各級黨組織的統籌規劃下,建成了集科研、生產、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構建起“採茶體驗—非遺製茶—康養旅居”的立體消費場景。

從沉浸式製茶研學、星空茶山露營,到名家主講的茶文化大講堂、妙趣橫生的茶農技能大賽……黨組織精心策劃的系列茶旅活動精彩紛呈。這些活動既爲遊客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又有效推動了茶產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2024年,全縣茶旅綜合收入突破性增長,已佔旅遊總收入的40%,成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黨建引領促振興,茶香飄出好日子。凌雲縣通過“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在茶旅融合的探索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爲當地羣衆帶來了紅紅火火的新生活。2024年以來,全縣2000多戶農戶端起“茶葉碗”,戶均增收超4萬元;輻射帶動1萬餘人在家門口就近就業,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廖世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