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受綜改新任務,深圳官宣一批“科創新政”

近日,中央公佈《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給即將迎來45歲生日的深圳經濟特區,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探索任務。深圳市第一時間領命行動,目前已經成型一批計劃貫徹落實的具體舉措。

其中,在科技創新方面,《意見》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探索實施科研項目經理人制度,建立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化和考覈機制等。

針對上述要求,深圳市計劃從五個方面加以落實。6月26日,在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全面建設創新之城”新聞發佈會上,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對媒體做了詳細介紹。

一是進一步鞏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在深圳的科技創新中,企業“唱主角”是一大鮮明特點。2024年,深圳企業研發投入2086.7億元,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張林表示,深圳將不斷強化企業作爲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

接下來,深圳將加快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推動企業研發投入佔比保持95%左右。加快出臺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支持舉措,實施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積極引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和創新平臺開放共享,實現資源最大化運用,更好服務企業科技創新。

根據深圳市科技創新局今年4月30日發佈的《企業研發費用資助項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深圳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在市科技研發資金中設立企業研發費用資助項目資金,針對企業上年度的研發費用增量情況,予以一定額度事後資助,資助項目不簽訂合同書或任務書。單家企業年度內資助資金最低10萬元,最高500萬元。

二是探索實行更加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管理制度。

新型研發機構也是深圳的一大“發明”。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作爲全國第一家新型科研機構,首創了“四不像”模式。之後,又有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深圳醫學科學院等新的嘗試,其中,前者構建起集科研、教育、產業、資本爲一體的微型協同創新生態,後者探索建立由政府投入、慈善捐贈、轉化收益、引導基金和社會資本注入等多元資金投入機制。

張林說,這些新型研發機構通過靈活的機制和創新的管理模式,不斷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接下來,深圳將持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在科研管理、人才、經費等方面積極探索新機制。實施頂尖科學家“全權負責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環境,充分賦予其自主權,以科研“鬆綁”激發人才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是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深圳已率先在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項目經理人制”和“業主制”,以“揭榜掛帥制”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集中解決了一批“卡脖子”問題。接下來,據張林介紹,深圳將推動在更多領域實施,賦予承擔單位或者個人更大的項目甄選、團隊組建、技術路線選擇、經費支配等權限。

深圳還將實行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擴大“包乾制”實施範圍,使科研經費在依法依規前提下發揮最大效益。允許市科技研發資金向市外、跨境向港澳乃至全世界流動,讓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爲深圳所用。

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體系。

在支持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深圳以立法形式將激勵辦法由“先轉化後獎勵”調整爲“先賦權後轉化”,陸續推行“先評估後買斷”“先授權轉化再確權”、職務成果單列管理制度等新模式。針對初創企業,深圳新設立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依託深交所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在全國範圍內提供展示發佈、撮合匹配、存證公示“一站式”服務,匯聚8600餘項科技成果。

張林表示,接下來,深圳將持續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不斷優化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種子基金設立子基金,實現種子基金入庫項目500個以上。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加快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五是支持重大創新平臺載體加快發展。

目前,深圳已建和在建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腦解析與腦模擬、自由電子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近期,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發起的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以及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深圳)、北京大學科學智能學院三大平臺陸續建設,爲深圳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實現更多原始創新突破提供支撐。

張林表示,接下來,深圳將持續建好建強鵬城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和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力量,點亮超算二期和鵬城雲腦Ⅲ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構建超算和智算一體融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