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變革又到十字路口

數度追逐風口之後,巨頭撬動的零售變革實驗,似乎又到了重新上路的時候。

連日來,盒馬一退一進的戰略動作引發業界強烈關注:盒馬X會員店全線關停,今年又要新開100家盒馬鮮生。

取捨之間的不只是盒馬。永輝、中百等老牌實體超市,正努力學習胖東來;京東、美團、淘寶在即時零售市場打得火熱;盒馬要靠攏阿里(淘寶),也要在“硬折扣”賽道與美團、京東、物美再度相逢;倉儲會員店的旗幟性企業山姆,看上去獨孤求敗,時不時警惕着“選品危機”等後院着火……

大廠領銜的零售變革,試驗繼續,但很難重現昔年“新零售”模式的步調一致。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是戰略邏輯;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是戰術層面的冷暖自知。

零售變革直接影響消費者和供應鏈體驗,哪些模式能搶到最大蛋糕?從亦步亦趨到各奔東西,站在十字路口的單體企業,規模或有進退,可選擇的餘地卻從未像今天這樣寬泛。

好在,零售行業的本質不會有變化:物美價廉的內在需求,轉化爲“人貨場”組合的外在呈現。

可能有人懷疑,山姆等會員制超市商品普遍價高,還有不菲的年費,看上去並不符合“物美價廉”的邏輯。其實不然,一方面,物美價廉本身就是相對概念,不同受衆羣體,不同商品的層次決定了價廉的層次;另一方面,會員年費是一種服務價值的價格化,意味着企業替消費者篩選獨特商品,降低了決策的隱形成本。

但向着物美價廉目標挺進的企業,不同的“人貨場”配置註定導致不同的經營效果,錯配之下難有善果。過去十年,無論新零售還是無人零售,有企業甘之如飴,有企業勉爲其難,更有企業苦不堪言。固然有競爭激烈引發的策略變形,但大抵逃不出“人貨場”錯配之因。

同樣是圍繞人做文章,胖東來和山姆不同,更和競逐新零售的大批互聯網企業不同。後者在風口上,過度自信互聯網超級App的引流效果和價格優勢。顯然,走到人口規模的存量競爭時代,胖東來把服務的人文關懷做到極致,包括消費者,更包括員工和供應商。但這些並不在大多數零售企業的競爭重點。

通常是貨和場的比拼,山姆和盒馬X會員店,形似?神似?或者更深層次的競逐?原因勢必是複雜的。如果從今天倒推昨天,“操之過急”可能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癥結所在。

要算經濟賬的企業,底子再厚也不能讓低效和虧損聽之任之。如果能花錢買到教訓,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未嘗不值。

零售變革沒有一勞永逸的策略,消費者在變,企業只能變。有些是被動的,有些是主動的,有些可能要等待白衣騎士。但無論何種境況,作爲消費大國,我們有龐大的市場需求,有蓬勃的創新活力,就會有企業的騰挪空間。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