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日攻擊反映綠臺獨焦慮
「愛臺灣就要支持民進黨,支持民進黨等於親美,親美就要反中,反中就是認同臺獨,認同臺獨就是愛臺灣,愛臺灣就要…」。自蔡英文上任後,民進黨和其政媒側翼已經發展出一套具有對立性的衝突敘事,逐漸成爲臺灣社會政治風向的主導論述。
或許是太陽花世代留下年輕人普遍反中的印象太過強烈;又或許是操作香港反送中議題,從而逆轉選情的經驗太過深刻;也可能是預判中美對抗長期化的趨勢,增強了美國將會力挺臺灣的想像。這都讓蔡英文有信心,只要持續這套影射臺獨的政治對抗性論述,不斷教育出下一代「天然獨」,就可以確保民進黨永久執政,而不需要採取太過激進的臺獨作爲來動員選民。
然而,從年初的總統大選結果,到這幾個月內外形勢的發展,都顯示民進黨過往對於「臺灣價值」的壟斷詮釋,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破口。「零日攻擊」被詬病的各種荒謬劇情,反映的正是賴清德以降,綠營對失去青年支持的集體焦慮。
首先,從這次大選投票者的年齡分佈來看,一般認爲,至少有兩百萬年輕人投給柯文哲的民衆黨。其次,綠營爲了反制藍白所發動的「青鳥行動」,即使全力抹紅在野兩黨,響應者仍相當有限。不僅各校學生會紛紛切割,網路上也不乏訕笑之聲,和太陽花運動形成強烈對比。這已經顯示,愛臺灣不一定要支持民進黨。就算是天然獨,也未必要凡事反中。
兩岸分治以來,臺灣當權者提出的對抗性敘事,已經從早期國民黨的反共、恨匪,到後來民進黨的反中、仇中,現在已經進入到去華、反華的深水區。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培養出極度反中仇華的一代人。可是,由於通訊科技的發達,加上原有的文化親近性,年輕人很容易接觸到大陸的正面事物。另一方面,民進黨的腐化墮落,也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這都讓新一代的年輕人,相較於太陽花世代,其實沒有那麼反中,反而有部分對民進黨相對反感。
大陸涉臺系統當然也看到這個現象。雖然他們也知道,對大陸不反感,並不代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算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見得就支持統一;但對於大陸而言,現階段只求臺灣年輕人不反大陸,就算達到目的。反觀賴清德主政下的民進黨,不只要求年輕人要愛臺灣,也要反中去華,更要仇視臺灣內部的「同路人」;甚至在必要時,還要上戰場拚命。兩相比較下,賴清德雖然佔據地利之便,但就影響臺青而言,工作難度卻未必小於對岸國臺辦。
更嚴重的問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美國大選的變數,讓中美在臺灣問題達成妥協,成爲一個可能的選項。這又衝擊到「親美就要反中、親美就是挺臺」的既有宣傳,讓民進黨的「臺灣價值」敘事,又形成更大的破口。
可預料的是,零日攻擊作爲賴清德二○二六年大選起手式,就是主打營造臨戰狀態的想像,透過激發民衆的恐慌心理,進行鍼對政敵的仇恨動員,藉以裹脅年輕選民歸隊。唯一的變數是,註定被迫對號入座的中共,會以什麼方式反制。但依然被困在太陽花陰影的藍營,或許又要坐觀成敗,甚至坐等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