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零日攻擊》永遠停在「零日」
(圖/黃介正提供)
計算到今日,俄羅斯全面進犯烏克蘭已1175天,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邊境已585天,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看不到戰爭結束的時候。鏡頭拉回臺海,我們則是0天。
2月底川普就任滿月時再訪華府,熟識近35年的美國老友一碰面就促狹地問我:5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聲稱臺灣是「地表最危之地」,當時還沒有俄烏戰爭,也沒有以哈戰爭;現在人家打了那麼久,你們海峽兩岸到底打不打?我實在不知標準答案,所以隨口說了:君不知,海峽兩岸都熟讀《孫子兵法》,經過反覆「廟算」,所以沒打。
「同島一命,死裡求生,獨立作戰,堅持到底。」《國際橋牌社2》電視劇集中馬祖北面高登島守軍的橋段,幾年來不斷在我的課堂播放,目的就是想讓「臺海飛彈危機」時還沒出生的年輕同學有些既視感。
1995年5月19日下午美國告知我駐美代表處,同意核發李登輝總統簽證,在6月返回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說。從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的首次總統直選前,中共人民解放軍多次發動對臺軍演,臺海從此再度成爲西太平洋衝突熱點之一。
現在我們又有新的臺海軍事衝突電視劇集了。10個月前發佈前導預告片,假設2028年中共解放軍發動武力犯臺的《零日攻擊》,今天被帶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民主峰會。以開戰前7日開始,逐日演繹發生在臺灣的疑恐危懼景象,應會加深國際人士對臺海安全的關切,未來在臺播出後,也可能會激發民衆對於防衛韌性的想法。至於全世界友臺的「理念相近國家」是否更有意願在戰時出兵來援,以及「國軍人才招募中心」是否更能吸引年輕人服志願役,則有待後續檢驗。
30年前臺海飛彈危機後,1998年10月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率團赴上海,與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會晤,重新接起中斷的兩岸交流對話。當時除了美國亟欲改善對中關係的穿梭,臺灣從未政黨輪替、《國統綱領》未廢,以及1992年的雙方對話基礎未變,都是「危機結束還能復談」的背景要素。
柯林頓換成了川普,江澤民換成了習近平,李登輝換成了賴清德,30年後的美中臺三方綜合實力的落差,應是更換了好幾個天秤;領導人的風格本就不同,但似乎都有從「用謀善舞」轉成「敢於鬥爭」的味道;而美中及兩岸關係已從「交往」快速向「對抗」移動,演成「掏槍不掏心,握拳不握手」的相持局面。
戰爭的殘暴景象只會發生在Netflix和HBO裡,太過悲慘看不下去,關機就好。許多關心臺海安全的國際友人對於久未經歷戰火的臺灣式浪漫,常感驚訝而不願相信;部分人士甚至以臺灣無法阻絕解放軍登陸上島,期待臺灣軍民要有本土作戰、浴血抗敵的韌性,以做爲最終的嚇阻。
其實「啓戰容易,終戰難」,臺海倘發生戰爭,臺灣身爲被攻擊的參戰方,在非聯合國會員、沒有軍事盟約、邦交國極少的條件下,列強讓不讓臺灣以平等地位上桌和談?澤倫斯基當前面對美俄過招的處境,纔是臺灣從烏克蘭學到的首要教訓。
我向來建議國防戰略應以「強軍維和,不戰爲勝」爲指導,也就是投入必要的資源爲D-Day做最好的準備,同時盡一切的努力將D-Day不斷地向後推遲,甚至不會發生。前者仰賴的是練兵與決心,後者依靠的是政治與智慧。
中美戰略競爭是長期的,臺海和平穩定是必要的。讓我們將《零日攻擊》永遠停在「零日」。(作者爲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