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以巴會談」在臺灣 描繪和平樣貌

巴勒斯坦學者安海正(右)與以巴和平教育領袖希伯柏格對談。記者何定照/攝影

以色列近年進軍加薩走廊,龍應臺基金會邀請來自以色列的以巴和平教育領袖希伯柏格(Roi Silberberg)與來自加薩的巴勒斯坦學者安海正(Hazem Almassry)對談,兩人共同發聲支持巴勒斯坦和平。安海正說,很尊敬希伯柏格勇於擺脫以色列洗腦、爲巴人權益持續至今,讓全場感動鼓掌。

龍應臺基金會昨舉辦「臺北國際和平論壇」,邀身爲以色列瓦哈特薩拉姆(Wahat al-Salam)和平學校主任的希伯柏格與旅居在臺的安海正「與殘酷對談」。母親與家人喪生於以國攻擊的安海正開頭就指出,身爲巴人,他們對「和平」一詞根本束手無策,因爲唯一能做的就是被佔領。

安海正說,從小在砲火中成長,大學讀歷史和政治學,就是爲更瞭解以國如何以各種論述支持自己,甚至扭曲歷史與常識,而這種論述其實是殖民體系的一貫策略。

安海正說,遺憾的是,這些論述也影響部分臺灣人,如當加薩遭遇種族滅絕,自己受訪時強調巴人也有生存權利,結果引起一些臺灣人憤怒,要他離職、遣返回國,認爲可私下哀悼家人喪生就好,不能有傷害以色列人的行爲。

以色列長大的希伯柏格開始支持巴勒斯坦則源於巧合,他直到大學一回參加和平學校主辦的對話活動,才首次遇見巴勒斯坦人。希伯柏格說,在那之後漸漸覺得自己對巴勒斯坦有責任,之後他加入和平學校、參加協調人課程,往後廿年還成爲學校主任。

安海正表示,希伯柏格生於以色列,從小就受體制、教育與媒體同套說詞洗腦,卻能跳脫主流,並且勇於發聲,而且還持續至今,「我非常尊敬你」。

主持人羅世宏問兩人,是否認爲和平有可能,不論透過教育、政治力量、歷史意識或跨國際的團結?

安海正說,行使暴力者並非沒知識,而是有權力、沒人性,認爲需要教育來強化人性,強調人性才能追求和平。

希伯柏格則認爲,關鍵在於跨越國際的團結,自己一人工作會覺得很虛弱,若有夥伴就能一同想像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