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 人工智能手機到底是個啥

來源:中國青年報

人工智能手機(AI手機)真的來了?無論是4月OPPO發佈的Find X8全新系列手機,5月榮耀推出的榮耀400,抑或6月vivo剛發佈的X Fold5,都展示出其“AI”的功能。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這些手機產品的出爐,不僅是人工智能手機在終端市場的落地,也預示着手機正在邁進新紀元——從接打電話的功能機,到應用豐富的智能機,再到今天的AI手機。聯通在線小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珂珂在2025年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看到:全球的端側廠家“都在佈局”AI手機。

記者在探訪一家手機門店時發現,一些新型號手機的價簽上,特別標註了“AI手機”字樣。然而,“AI手機”這個概念目前對不少普通消費者來說仍然比較陌生。人工智能手機和現在大多數人使用的智能機有啥本質區別?AI將如何重塑手機體驗?近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這些問題對手機廠家、運營商以及專家學者等進行了採訪。

擁有“屏幕理解”能力?

啥是AI手機?白晨是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的AI產品專家,他和張珂珂都認爲,目前市場對於AI手機的定義還沒形成共識,“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白晨和OPPO公司智能助理部部長萬玉龍看來,AI手機需要能夠進行多模態感知、個性化決策和自動化執行。通俗來說,多模態感知目前主要體現在“懂人話”上,自動化執行則是指“會做事”。這兩個特點被視作AI手機最爲直觀的“差異性”體驗。

大語言模型普及之後,不少人手機裡都裝有DeepSeek、豆包等軟件,可以使用一些AI功能,但在一些AI手機廠商看來,簡單嵌入大模型等的AI功能“還談不上是AI手機”。

榮耀公司的一位相關工作人員認爲,是不是AI手機主要看手機中是否具備系統層級的AI智能體能力。通俗地說,AI手機中相當於安裝了一個由大模型驅動的“中央大腦”,彷彿手機裡藏着一個智能助手,能夠理解用戶意圖並完成任務。他舉例說:“比如你每天9點都需要用手機完成上班打卡,AI手機就可以學習你的習慣,在9點鐘的時候,到了公司附近會自動推出打卡的系統界面。”

在今年的中關村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預測,隨着AI終端的出現,未來人機交互將可以用自然語言來進行控制和提示,而不再是單一地和圖形界面進行交互。

對應到用戶的體驗上,萬玉龍解釋,現在用戶在用智能手機時通過打字、點擊和手機進行交互的方式,可能將逐漸被和AI手機“說話”的交互方式取代,AI手機能夠直接基於用戶的語音信息理解其意圖。此外,不同於一些手機的語音識別功能,在AI的加持下,AI手機擁有了“屏幕理解”能力,可以像人一樣讀懂屏幕信息,理解用戶的意圖。

他以某型號AI手機舉例,用戶看到朋友轉來的某餐廳鏈接時,可以喚醒手機的AI助手,對手機說“幫我導航到屏幕上這個地址”,AI手機就會像人一樣讀取屏幕上的信息,自行確認目的地,並自動打開地圖進行導航。不再需要用戶自己點擊地圖,也不需要用戶自己對手機說出目的地的具體名稱。

白晨還提到,當前手機的AI能力,正從生成式AI向智能代理AI(智能體)過渡,也就是手機正在從“會聊天”,發展爲“會做事”。

他以某型號手機舉例,當用戶要求“活動結束後,預訂一個供4人吃當地特色菜、車程半小時內、評價高的餐廳”,手機會自動打開當地一款應用軟件,預訂一家路程15公里以內的特色餐廳,並將預約用餐時間設定爲19:30。

據萬玉龍分析,AI手機之所以“能做事”,通俗來說,是因爲大模型能夠對手機接收到的任務信息進行“理解”,進而結合“推理”能力將任務拆解爲多個子任務,並調用相應“工具”進行執行。

AI手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鄔賀銓還預言,AI手機將催生新消費,帶動手機“換代潮”。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8年,GenAI智能手機(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機——記者注)的出貨量將達9.12億部,2024-2028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爲78.4%。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瀋陽分析,2024-2025年全球AI手機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當前全球AI手機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其中,中國廠商通過集體接入本土大模型,正在快速趕超國際品牌。

國產AI手機的功能主要在哪些方面發力?在張珂珂看來,“智能助手”是兵家必爭之地。他表示,當AI手機發展成熟之後,現有的App可能會發展爲“一個一個的服務”,智能助手作爲用戶的“AI代理”,在接到語音指令後,將會進行決策,並對各種應用的服務能力進行“自動駕駛”。

這意味着AI將重塑網絡服務的分發邏輯,智能助手可能會在AI手機生態中掌握相當的“話語權”,成爲用戶的“管家”。

OPPO的“小布”、榮耀的“YoYo”、vivo的“小V”,都是AI手機賽道中的“管家”型選手。在萬玉龍看來,“管家”可以讓人機交互的路徑變短,讓用戶更加方便快捷地觸達服務。

一位AI產品專家以某型號手機舉例,過去用戶如果想把照片上的路人消除,需要打開圖像處理軟件,導入圖片,使用消除功能消除路人,再保存照片到相冊。但現在,用戶可以在打開圖片後,對該型號手機說“幫我消除路人”,任務即可完成。

記者前往某型號手機門店探訪,店員演示時,先將手機靠近桌面上的一個圓片裝置,手機屏幕上隨即出現一個女生在海邊的留影,同時屏幕上出現“消除路人”的預設置選項,店員發送此選項,這款AI手機便完成了“消除路人”的任務。

規則規範有待探索

鄔賀銓認爲,互聯網從固定到移動、從窄帶到寬帶、從“To C”到“To B”,從地面到空中,從通信到計算,從連接到智能的進化,帶動了終端功能的重構。

在白晨和張珂珂看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和迭代,直接催生了AI手機生態演進。其中既有5G網絡提速、DeepSeek等大模型橫空出世降低算力成本的功勞,也有國產服務器支撐國產化雲平臺,以及國產廠家研發屏幕理解智能體技術等的貢獻,同時,還離不開應用層面開放調度接口的配合,等等。

多位受訪者同時表示,AI手機生態目前還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各類規則規範有待探索。

“端雲協同”是AI手機生態演進的重要技術思路。前不久,中國聯通正式發佈了一款“雲智手機”。張珂珂介紹,雲手機就相當於在手機真機裡安裝一個“影子手機”,藉助雲端算力完成服務。

萬玉龍和白晨則表示,目前端側不少廠家正在探索升級端側算力、算法,同時把必要的操作任務交給雲端算力解決的技術路徑。

無論“端”“雲”以誰爲主,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除了使用體驗之外,最關心的或許還是價格,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AI有把價格打下來的趨勢。張珂珂表示,雲手機可以規避端側的算力限制,用戶使用千元機“外掛雲腦”,也可享受到大幾千塊的旗艦機的某些AI功能。

一位AI產品專家表示,由於AI算法的優化,可以將一項原本屬於旗艦機的“人像抓拍”功能,“下沉”到該品牌新發布的一款中端機型上。某手機門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款中端機自發布以來“賣得不錯”。

談及隱私保護,有待探討的問題似乎還有很多。個人日程信息、紀念日、通信內容、使用各類App的數據記錄等,到底可以把多少信息交給手機“管家”?手機“管家”爲用戶匹配服務的決策原則是什麼?信息在應用層面流動時,可能會產生哪些風險,又如何規避?

受訪者均表示業內在紛紛探路,比如提出關鍵敏感信息“不上雲”,爲上雲的信息提供私密化的雲端空間,等等。受訪者同時坦言,AI手機的生態目前還處於初期的探索階段,各類規則規範還有待手機廠商、應用平臺、消費者等共同塑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