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採收玉米 清早端上灣區人家餐桌

近期,博羅縣供銷社以“社村”合作試點爲契機,創新構建“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有效整合多方資源、織密服務網絡、延伸產業鏈條,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爲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訂單+服務”穩定收益

破解產銷難題促增收

在博羅縣楊村鎮的綜合服務站,工人們正熟練地將凌晨採收的玉米分揀、裝袋、送入冷庫。幾小時後,這些顆粒飽滿、品質達標的一級玉米將供應至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商超。

“社村公司負責組織種植,我們進行商品化處理提升價值,省農產品公司則保障穩定銷售渠道。這種分工協作顯著減少了中間損耗,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博供公司相關負責人許博深介紹,這些玉米正是博羅縣社村合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社村公司”)通過“保底+市場價”訂單模式,組織村集體生產的成果。

今年以來,博羅縣供銷社充分發揮省市縣鎮供銷社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優勢,聯動基層供銷社和村集體,以“訂單農業”爲核心,集聚各方力量,爲糧食、水果、水產等農產品打通從採購、採收、儲藏、運輸到銷售的全流程,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

在今年玉米豐收季,“社村”合作模式交出了亮眼答卷:累計收購玉米1454噸,爲農戶釋放1160畝土地用於輪作復耕,向種植戶及合作社支付採購資金320萬元。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農產品集中上市時的價格波動、銷路不暢、用工短缺等痛點,通過穩定的訂單收購機制,顯著降低了農戶的市場風險,保障了收益穩定。

從“幕後”到“臺前”

形成長效幫扶機制

博羅縣供銷社積極轉型,全過程深度參與農產品的種植、生產、銷售各環節,從傳統服務的“幕後”走向引領發展的“臺前”。聚焦水稻、玉米、水產等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模式,形成了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爲“社村”合作開拓了新方向,也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了可複製的新樣板。

作爲農業大縣和廣東省重要農產區,博羅擁有超44萬畝耕地,以及衆多國家級和省級優質農產品品牌。立足縣域實際,博羅全力推進“社村”合作試點,重點圍繞水稻、蔬果和水產三大產業,以“訂單+社會化服務”模式驅動產業升級和村集體增收。

如今,“社村公司+基層社+村集體+新農人”的合作模式正在博羅各村廣泛推廣。村集體積極帶動農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承接生產訂單,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益。該模式每年帶動就業超500人,人均年增收3.6萬元以上,爲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協同服務網絡:

累計爲農戶降低成本約118萬元

作爲爲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博羅縣社村聯(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創新構建了“社村聯+社村公司+基層社+村集體”協同服務體系,打造覆蓋全程的社會化服務網絡。其中,社村公司爲農戶提供“菜單式”服務;村集體依照種植技術標準,跟蹤農場與農戶種植管理;農戶遵循公司指導開展生產;社村聯統籌政策資金、金融服務和農業保險等資源;基層社紮根一線,對接農戶需求,聯合訂單方開展田頭收購,建立與農戶的親近信任關係,有力保障了訂單農業落地與社會化服務推廣。

依託該高效模式,縣社村聯已組建1家縣域農服公司、3個鎮級農產品綜合服務站、31個供銷農場(漁場)、17個基層社服務站及30個村級服務站。截至2025年,統防統治簽約面積達1.55萬畝,社會化服務簽約面積超十萬畝次,實現戶畝均降本增效390元,累計爲農戶降低生產成本約118萬元,真正實現了服務效能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