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還不睡覺 7萬人研究曝 熬夜害憂鬱、焦慮
研究發現,超過凌晨1點才睡覺,可能增加憂鬱症或焦慮症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根據衛福部推估,全臺有上百萬人有憂鬱症困擾。一項逾7萬人的研究顯示,熬夜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特別是憂鬱症與焦慮症,無論是習慣早睡早起還是夜貓子,超過凌晨1點才睡覺,都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在臉書PO文指出,2024年一項刊登在《精神醫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期刊的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7萬3888名中老年人的資料,探討個人生理時鐘、實際入睡時間,以及兩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習慣早睡早起的人,如果習慣熬夜,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至於晚睡型的夜貓子,如果依照自己生理習慣晚睡,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會更差。
分析發現,夜貓子如果提早上牀睡,有助於降低憂鬱症風險,甚至可能改善心理健康。不論習慣早睡早起的人或是夜貓子,凌晨1點後才睡都與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
研究指出,人體的生理時鐘影響睡眠品質、荷爾蒙分泌與大腦功能。熬夜可能打亂這些生理機制,進而影響情緒調節、壓力應對能力,甚至增加焦慮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爲了維持心理健康並減少憂鬱症與焦慮症風險,專家建議無論生理時鐘習慣如何,都應該在凌晨1點前入睡,讓身體維持穩定的作息,以利健康老化。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吃安眠藥絕對不是改善睡眠第一選項,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目標,睡好覺的秘訣包括規律的作息、白天有足夠的活動量、減少躺着不睡的時間、白天打盹時間少於30分鐘、上牀後做腹式呼吸或放鬆練習,都能幫助自己進入睡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