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斌/奇異的中國經濟
兩種相反的中國經濟圖像並存,孰是孰非?
七月廿七日,中國家居業龍頭「居然智家」董事長汪林朋跳樓身亡。這是四個月內第五名墜樓身亡的企業家。它凸顯了疫情後中國經濟的困境:市場疲軟。房市崩塌。失業嚴重。
可是,去年中國經濟成長五%,在主要崛起國家中僅次於印度。今年七月,IMF將中國經濟成長從四月預測的四%上調至四點八%。七月十五日紐約時報刊登兩位美國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與Gordon Hanson警告美國「中國震撼2.0」要來了!同時,荷蘭Groningen大學經濟學者Joeri Schasfoort在七月十四日的Money&Macro網站上稱中國正在展現的「第二次經濟奇蹟」。
先看美國Autor與Hanson教授的說法:
一九九九年到二○○七年,暴漲的中國經濟沖刷掉四分之一美國製造業。那是「中國震撼1.0」。美國至今尚未完全恢復。例如,維京尼亞州Martinsville城曾是全球的汗衫首都,之後一去不返。
二○一五年,雖然表面上中國製造狂潮平息,美國製造業反彈回升。但新一波中國震撼來了。對美國的衝擊將遠超過以往。其次,中國震撼2.0比的不只是製造,而是創新。航空、AI、機器人、量子計算、核融合能源、太陽能、電池等。而且,中國模式特別:私營企業融入國營企業;市長與省長的業績靠某些高科技的成長。
根據澳洲戰略研究所資料,從○三至○七年在六十四項前沿科技中,如AI和密碼學,美國領先六十項。但最近從一九至二三年,中國領先五十七項,美國只剩七項!
再看荷蘭學者Joeri Schasfoort的說法:
日本經濟從五○年代至七○年代快速拔升後,在八○年代進入房市泡沫,經濟成長疲軟至今。中國經濟從一九八○年代快速拔升後至二○一○年代,房市泡沫,與日本「經濟奇蹟」類似。但是之後的發展大不同:中國政府強力介入,令銀行持續大量投資綠色經濟及高科技產業。以大量外銷,彌補內需不足,維持強勁的經濟成長。催生「第二次經濟奇蹟」。這是西方和日本銀行做不到的。
附帶一提,他曾懷疑中國成長數據造假。卻發現美國聯準會早已爬梳過。中國成長數據屬實。
前述中國經濟困境三方面近來又浮現新發展:
●成長。中國統計局宣佈:今年第一季度成長五點四%,高於去年第一季度五點三%。這與美國四月卅日商務部宣佈第一季度GDP萎縮○點三%成強烈對比。
●房市。經濟學人六月七日報導:中國崩塌的房市開始谷底回升。一般城市房價下跌減緩。在大都市如上海回升明顯,今年二月至四月交屋率比二四年都成長。豪宅尤其搶手。上海長寧區五月廿七日有院子的住家以二點七億元人民幣成交,五十萬元一平方公尺。
●失業。五月十日經濟學人:送貨、計程車等網路營銷零工快速增加減少失業的衝擊。二○年被政府貶爲「資本失序的擴展」,二三年受李強總理肯定爲「愈形重要的需求與就業」。目前世界最大兩億的零工成全國七點三億勞工人口失業的重要保護網。
中國經濟圖像,正反並存。與其看衰自滿,不如看重有備。(作者爲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着有《偶爾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