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察隅縣:“一盤棋”佈局 “一股勁”發力
2024年底,林芝市察隅縣竹瓦根鎮日東片區黨委掛牌成立,這顆紮根牧區的“紅色引擎”剛運行半年多,就把轄區裡的村黨支部、駐村幹部、牧民黨員羣衆擰成了一股繩。如今在日東片區,各村牧民羣衆都說:“有‘大黨委’搭臺,大夥兒一起唱戲,現在辦事兒不用東奔西走,家門口就能找着主心骨。”
察隅縣日東片區平均海拔3800多米,以牧業爲主,距縣城所在地竹瓦根鎮較遠,兩地之間受羣山阻隔,給羣衆生產生活和基層治理帶來諸多不便。爲了突破地域限制,竹瓦根鎮嘗試打破區域壁壘,組建由鄉鎮黨建指導員、派出所所長、駐地企業項目負責人和區域內6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組成的“大黨委”智囊團,通過建立健全片區議事決策制度,共同爲鄉村振興匯聚智慧和力量。
在每週的聯席會上,大夥兒時常圍坐在一起,掰着手指頭算髮展的賬:“國道219項目施工得給牧民留好牧道。”“目若驛站得添上太陽能熱水器,遊客來了才留得住。”……
就這樣,修路、建驛站、蓋醫療站這些牧民唸叨的20件大事,在片區黨委成立後的2個月內紛紛開工啓動,實現矛盾糾紛“零上交”。
尤其是嘎烏牧場那條坑窪路,以前牛羊放牧得繞3個小時的遠路,現在,通過片區黨委協調工程機械,半個月就把碎石路鋪得平展展,牧民趕牛羊再也不用深一腳淺一腳了。
不僅如此,日東片區黨委還着力解決當地羣衆的就業問題,協調組織羣衆參與服務保障國道219項目務工170餘人次,累計帶動增收200餘萬元。
在日東,“片區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體系像張密實的網,把相鄰村的力量攏在一塊兒,集中力量辦羣衆最關心的事。片區黨委定期指導各村在社會治安、道路交通、防汛減災、矛盾調解等方面加強溝通,推動了治理力量融合。
眼下,正值防汛關鍵期,片區黨委組織各村幹部和農牧民黨員,戴着紅袖標、揹着鐵鍬挨家挨戶轉,全面檢查道路、電線線路、水利設施等狀況,爲的就是及時排查處理各種防汛問題,讓羣衆平安度汛。
“卓瑪大姐,你家老房後牆裂了縫,遇到下雨比較危險,我們找人把牆修一下,這幾天你們一家得挪到村活動室暫住,以防萬一。”通過排查和整治,日東村卓瑪家的住房隱患解決了,她拉着村幹部的手連連致謝。
在一處路基塌方點,黨員弟迪連續三天蹲在那裡守夜,每晚拿手電筒照着過往車輛,不停地喊“前面塌方了,路變窄了,慢點兒開,注意看路。”直到塌方點路面清理妥當。弟迪以身作則,確保了旅客和羣衆的安全。
卓瑪大姐說:“現在只要看見‘紅袖標’在村口晃,我們心裡就踏實。”
日東片區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以前牧民感冒發燒都得跑100餘公里去縣城治療。看病難問題,一直是困擾當地羣衆生活的重要民生問題。
爲了切實解決這一難題,日東片區黨委多次協商謀劃,會同竹瓦根鎮黨委、鎮衛生院,積極與察隅縣衛健委、縣人民醫院等單位對接,爭取資金20萬元,在目若村蓋起了亮堂的醫療服務站,調配專業醫護人員4名,配齊便攜式B超機、心電圖機、半自動體外除顫器等醫療設備,開設診療室、藥房、治療室等功能區域,把衛生室搬到了日東羣衆的家門口,小病小痛,不出片區,就能看。
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還沒入駐,牧民就扒着窗戶瞅新鮮。“這心電圖機跟電視似的,能照出心臟咋跳。”“這除顫器可是救命的寶貝。”羣衆對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的到來,都非常期待。
“以後不光頭疼腦熱不用跑遠,每月還有縣醫院的醫生來義診,給我們送醫送藥,甚至還開來了健康體檢車,能開到牧場深處給村民們做B超,再也不用牽着犛牛翻山看醫生了。”知美村羣衆邊巴如是說。
“‘大黨委’不是花架子,要把轄區內的力量全部調動起來,是要給牧民扛事兒,給羣衆解決實際問題的。”這是日東片區黨委書記達瓦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當地黨員幹部努力實踐的行動。
現在,在片區黨委和牧民羣衆的共同努力下,日東各村正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奏響邊陲牧區發展的新樂章。(劉楓 王珊 謝筱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