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人民日報》撰文: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12日在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發表標題爲「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紮根中國、放眼世界、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的文章,他強調,「習近平經濟思想」解決了西方經濟學未能解決的市場效率與政府作用的兼容問題,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奇蹟,這是西方單一的資源配置方式無法達成的發展成就。
文中提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原創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前人從未遇到過的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文中指出,習近平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對傳統政治經濟學只討論在給定生產力邊界條件下調整生產關係來釋放生產力,而不討論如何推動生產力邊界拓展的理論侷限進行了突破與創新,在學理上形成了能夠對包括產業和技術結構、基礎設施結構、制度結構等如何決定一個經濟體生產力發展進行解釋的理論體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文中提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並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注重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同時加快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打破了西方「先污染後治理」「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線性教條,走出了跨越式發展道路。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圖/CFP)
文中指出,西方經濟學的許多理論是建立在中小規模國家發展經驗基礎上的,往往忽視國家規模對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我國作爲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家,人口總量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要實現的任何人均指標,乘以14億多,都將成爲巨大挑戰。比如,隨着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中國飯碗的壓力仍然較大;隨着人口結構變化,創造新增就業崗位必須付出更大努力;等等。這種超大規模難題,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庫中找不到答案。」
文中提到,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系列實踐突破了西方「小政府、大市場」的治理教條,展現出大國治理智慧。西方經濟學無法理解這種「大國發展邏輯」,更無法提供應對超大規模難題的方案。
文中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必須把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結合起來、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等,指引成功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避免了完善體制機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
文中提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我們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又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幹,衆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等。」
文中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至上爲根本立場,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爲爲人民謀幸福的着力點,強調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而誕生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土壤的西方經濟學,無論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還是新自由主義的「產權明晰」理論,都服務於維護私有制絕對主導的制度邏輯,其理念滲透着「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難以解決發展中的公平問題,導致許多西方國家陷入「貧富分化」困境。
文中提到,反觀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從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同時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的實踐路徑到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從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到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始終將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作爲制度完善的重要方向,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打破了西方經濟學「效率與公平不可兼得」的斷言,讓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不斷取得新成效,成爲中國經濟制度價值優勢的集中體現。
文中強調,習近平經濟思想既紮根於中國製度土壤,又迴應了人類對更好發展制度的探索,爲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文章的最後還說,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昇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利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紮實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