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快速發展仍是中國未來30年關鍵中的關鍵

題記:本文爲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發院名譽院長、南南學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老師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六屆國家發展論壇上的閉幕演講。最近收錄於《潛力與定力:問道中國經濟新徵程》(北大國發院編著)一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關於“大變局下的國家發展”這個問題,應該放在我國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踏上了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徵程,也就是在21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大背景中來思考。我認爲,所有這些目標能否實現都與我國能不能保持一個較爲良好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很大關係。因此,我的主要觀點是,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因爲中華文明原本就是世界上非常興盛的一個文明。16世紀之前,中國的發展水平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將近一千年,人均GDP高於西方國家,並且人口衆多,當之無愧地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擁有最興盛的文明。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國家發展加速,但中國還停留在過去的發展方式,人均GDP很快從世界領先跌至西方國家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淪爲落後國家。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均GDP必須趕上,發展是基礎,沒有發展,任何目標都難以實現。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開啓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建設,改革開放後取得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增長奇蹟,目前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在2021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但我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相比,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它的四分之一左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的人均GDP至少要達到美國的50%。要從四分之一變成二分之一,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展速度要比美國快。

我們的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何時能夠達到美國的50%?我做了計算,如果我們的人均GDP增速每年比美國高2.5個百分點,那麼到2050年大概就可以達到美國的50%;如果高1.5個百分點,那麼要等到2070年;如果只高1個百分點,那麼還要等到2090年。因此,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就不得不加快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有兩個內涵:一是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根本的決定因素有兩個,即經濟體量的增長和服務業佔比的提高。現代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很大,經濟體量越大國內循環比重就會越高;同時,服務業中包含許多不可貿易商品,服務業佔比越高也會使得國內循環比重加大。要擴大經濟體量與提高服務業佔比,就必須要不斷提高收入水平。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提高收入水平,歸根結底是要發展經濟。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際上是由經濟格局改變引起的。對此,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結構經濟學》一文中已經有過闡述,這裡不再重複。

中國快速崛起對誰的影響大?整個20世紀,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2000年,美國的GDP總量(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全球佔比爲21.9%,但2014年被中國反超。經濟基礎決定世界影響力,隨着經濟規模擴大,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也在增強。於是,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矛盾出現了。這個矛盾給世界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什麼時候世界格局才能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期?我認爲,要等到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左右時。當我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我國的發達地區——北京、天津、上海和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人口加起來4億多一點,人均GDP可以和美國人均GDP相當,人均GDP代表着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平均產業和技術水平,美國就會失去卡我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同時,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經濟規模是美國的2倍,美國再不高興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並且,近期我與斯蒂格利茨教授對話時講到,貿易是雙贏,小經濟體的獲益會比大經濟體大。到那時,美國在和中國貿易時得到的好處要比中國多得多,美國的財富500強的企業要維持住財富500強的地位不能沒有中國的市場,美國要就業要增長不能沒有中國市場,屆時美國對中國的崛起自然也就心悅誠服。

正如前面的計算,如果中國人均GDP增速每年比美國只高1個百分點,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要達到美國的50%要等70年,世界不穩定的格局就太漫長,所以中國應該發展快一點。

發展快的同時,還要保證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來發展,其中創新是基礎,因爲只有創新才能提高生產力水平,纔有物質基礎實現其他4個目標。中國在創新上有很大潛力。目前我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和產業、技術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代表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還有相當大的“後來者優勢”。我國在2019年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美國的22.6%,與德國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韓國在1985年時和美國的差距處於同一水平,此後16年這三個國家利用後來者優勢,保持了年均9.4%、9.6%、9.0%的增長,扣除人口增長,由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帶來的年均增長則分別達到8.6%、8.6%和8.1%,即使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不增長,在2035年之前單純依靠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保持8%的增長潛力。更何況,中國目前和當時的德國、日本、韓國比,還在技術研發週期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爲主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經濟領域具有換道超車優勢。鑑於此,我國未來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綜上所述,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爲了讓世界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的穩定格局,發展尤其是保持一個較快速度的發展是第一要務,要充分利用好中國在本階段擁有的發展潛力。

當然,中國在未來發展中會面臨不少問題,但絕不能因爲有問題就放慢速度。從各國曆史經驗來看,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發展問題,發展快的時候有問題,但發展慢的時候問題通常會更多、更難解決,只有發展快的時候纔可能創造更多資源、更具信心地解決問題。

發展是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保持比較快速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只有發展越快,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纔會越強;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賴於中國進一步的發展,世界纔會進入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

《潛力與定力:問道中國經濟新徵程》一書新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上市,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