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擰緊農業用水“水龍頭” 打造“量水而行”設施農業發展新模式
早春三月,乍暖還寒。在十二吐鄉達康產業園區,一座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蔚爲壯觀,掀開保溫簾瞬間,溼潤的暖流裹挾着果蔬芬芳撲面而來,正值春茬番茄收穫期間,種植戶們穿梭在暖棚間,將一筐筐鮮果送到番茄交易市場、送上物流車,讓塞北春色通過四通八達的路網流向遠方餐桌。
近年來,十二吐鄉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節水行動”部署要求,聚焦設施農業節水,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綠色動能。
精準灌溉破解傳統用水困局
“瞧瞧這柿子,個個都是標準圓,今年收成也不錯!”園區種植戶劉偉已經開始忙碌了起來,話音未落,一筐採摘好的柿子放在車上,即將被送往番茄交易市場進行售賣。
談起今年的番茄種植心得,“節水!高效!”是劉偉最大的感受。“你看,現在番茄開始採收,澆水的頻率就可以調整爲3-5天一澆,自從大棚裡安裝了智能水肥,像個‘管家’一樣,澆水、施肥,全幫我們幹了,省了我們不少事啊,每個棚每年還能節省近300噸水。”
據瞭解,2022年以來,十二吐鄉先後投資1400萬元,在達康產業園區實施設施農業提檔升級項目,安裝水肥一體化節水設備,每個標準棚年用水量相較於傳統灌溉方式下降15%。智能水肥一體化不僅打破了“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種植模式,也爲推動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設施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範式。
階梯水價激活節水內生動力
農業用水如何節流?軟硬件齊抓是關鍵。“你看現在咱用水多方便,在手機上就能繳費,繳完費馬上就出水了,不用操心。”園區種植戶蘭國利正在演示着新安裝的智能水錶。
2024年,投資350萬元爲產業園區核心種植戶安裝物聯網智能水錶900套,種植戶用水繳費更加方便的同時,智能物聯網水錶系統還能再後臺遠程監測水量異常現象,避免因管道破損等原因浪費水資源。
在安裝智能水錶精確水價計量的同時,十二吐鄉還同步實施了階梯水價制度。將用水量與水價劃分爲三級,實行階梯水價。“通過水量與價格聯動,一改園區以往‘大水漫灌、過度灌溉’的現象,通過種植成本控制用水量,倒逼種植戶樹立節水意識。”十二吐鄉人大主席初朋飛介紹。
農業節水的動力在哪兒?農民最關心自己的小賬:節水能得多少實惠?
設施農業暖棚的節水化改造升級不僅單體暖棚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800元左右,作物產量提升12%以上,還可每年增收2000元左右。
種植革命釋放生態節水潛能
在設施農業的生態賬本上,一場靜默的用水效率革命正悄然上演——暖棚蔬菜與雙層食用菌冷棚這對“產值比肩”的兄弟,卻在節水賽道上劃出了令人驚歎的鴻溝。
暖棚蔬菜和雙層冷棚食用菌全年產值相差無幾,但食用菌冷棚全年用水量僅150噸左右,較日光溫室每年節約用水約700噸。數據揭示的不僅是數字落差,更是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密碼。
“我們不僅要做節水,還要在高效上做足文章,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減少耗水作物,讓農民嚐到節水甜頭、見到節水效益,節水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十二吐鄉黨委書記吉日木圖介紹道。
“以水定產,水盡其用”,節水算法正在重構這片土地,一項項節水技術不斷推廣,一條條滴灌管線縱橫交錯,一片片作物豐腴多產,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在十二吐鄉的廣袤田疇上正徐徐展開。(王春達、王雅琪)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