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質散酒變“特供”,莫爲虛榮交“智商稅”
一瓶成本不足5元的劣質散酒,貼上所謂的“特供”“專供”標籤,搖身一變售價就能飆升至數千元。但事實上,凡是打着“特供”“專供”旗號的商品,都是假冒僞劣商品,並且都是非法產品。(7月28日 央視新聞)
據報道,爲依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了“淨風”專項行動,在近期公佈的一起案件中,吉林琿春警方全鏈條摧毀了一個特大製售假“特供酒”的犯罪團伙,端掉12處製假窩點,查獲假酒21200瓶、仿製包材55噸,涉案流水高達1.5億元人民幣,扣押的假“特供”標籤摞起來竟高達3層樓高。
“特供酒”之所以禁而不止,從供給環節分析,是因爲某些商家認爲給酒類產品加上“特供”標籤,就能矇蔽那些不懂行的消費者,進而牟取暴利。從需求端看,部分消費者誤以爲“特供酒”就是高品質白酒,只有所謂“內部特權人羣”才能喝到。殊不知,在多起特供酒案例中,這類產品披着“特供”的神秘外衣,裡面裝的卻是廉價散裝酒,有的連廠名、廠址等關鍵信息都是假的。
治病要斷根,治理“特供酒”亂象,必須形成長效治理機制,徹底斬斷其生存鏈條。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特供酒”等假冒僞劣產品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強跨部門協作,形成監管合力,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同時,還應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製假售假行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劣質散酒變“特供”,莫爲虛榮交“智商稅”。不迷信那些所謂“高人一等”的“特供品”,並以此爲基礎構建健康的消費觀,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特供酒”的滋生土壤。(文豔)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