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鑑】記者觀察:貝魯特大爆炸5年後 問責與重建之路依舊艱難

記者觀察:貝魯特大爆炸5年後 問責與重建之路依舊艱難

謝昊 申峰

黎巴嫩貝魯特港大爆炸已發生5年,背後真相依舊撲朔迷離,對爆炸的調查和問責遙遙無期。目前,黎巴嫩面臨各方面重重考驗,疊加黎真主黨與以色列的軍事衝突,社會各界認爲,黎巴嫩需要一場系統性改革。

【調查處於停滯狀態】

在貝魯特港爆炸5週年紀念日前夕,位於港口入口附近一個路段被命名爲“8月4日受害者路”。黎巴嫩總理納瓦夫·薩拉姆在命名儀式上呼籲外界“不要干涉司法”,強調“我們不會在正義和真相上妥協”,並指出在港口爆炸案中,“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5年前,貝魯特港口因存放的近3000噸硝酸銨被引燃發生大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6500多人受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估算高達150億美元。

在遇難者中,有10人是消防員。他們在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被派往現場,卻在大爆炸中不幸殉職。

“我們已經連續幾年來到這裡。”一名遇難消防員的弟弟威廉·諾恩說。

另一名消防員的父親喬治斯·法雷斯在公開發言中表示:“我們需要每個人都記住,如果說8月4日死去的是我們的孩子,那麼明天死去的也可能是他們的孩子。”

眼下,黎巴嫩真主黨和以色列的衝突仍未完全平息。因各方掣肘,由黎巴嫩政府司法部門主導的對大爆炸的調查自2023年以來一直處於停滯狀態,許多人擔心黎以衝突將更加轉移公衆視線。黎巴嫩多名政治和宗教領袖承諾,港口悲劇仍將是優先關注事項,並敦促調查取得進展。

【重建工作困難重重】

追責之外,貝魯特的重建工作同樣困難重重。走在市內一些街道上,時常看到相鄰的兩棟房屋一棟修繕一新、油漆鮮亮,另一棟破舊不堪、人去樓空。這是大爆炸5年後城市重建工作的縮影:雖有起色,但仍缺統籌。

按黎巴嫩文化部文物局局長薩爾基斯·扈利的說法,共有約8000座建築物遭爆炸破壞,其中約60座歷史建築有倒塌風險。

新華社記者在採訪黎政府官員和相關非政府組織時瞭解到,儘管5年來重建取得不少進展,但由於資金不足、合作不暢、局勢不穩等原因,貝魯特重建工作依然面臨諸多障礙。

目前,黎巴嫩仍深陷經濟危機,政府預算有限,大大掣肘重建工作進展。黎巴嫩高級救濟委員會負責人穆罕默德·海爾先前告訴記者,爆炸發生後,黎非政府組織數量急劇增加,並在城市重建中扮演着關鍵角色,許多重建項目都是由非政府組織或個人主導實施。

由於電力短缺,近年來貝魯特城區主要街道在夜間都無法提供照明。一個名爲“貝魯特重生”的非政府組織正通過社會籌款,努力讓貝魯特的夜晚“重見光明”。

“貝魯特重生”組織創始人兼主席加比·費爾奈表示,截至目前,該組織已成功爲貝魯特152條街道、11條主幹道、4個廣場、2座花園、2處階梯以及1條隧道提供了照明設備。“我們點亮的每一盞燈,都是這座城市新的希望之光;我們照亮的每一條街道,都是通向我們所熱愛的夢想中美麗貝魯特的又一步。”

根據研究機構“貝魯特城市實驗室”2022年3月至7月實地調查的數據,約有120家機構參與修復被爆炸破壞的房屋。但是,由於缺少統一組織和規劃,重建的參與者們各自爲政,導致在不同街區甚至同一街區內的建築物修復進展差異顯著。

【社會各界呼喚改革】

黎巴嫩面臨的困境遠不止一場爆炸事故,政治動盪、經濟危機和社會撕裂長期困擾着這個國家。大爆炸揭示了該國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讓社會各界認識到推動系統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超越宗派政治。黎巴嫩政局長期以來被宗派主義和家族勢力控制,政治體系僵化,難以對社會需求做出有效迴應。該國以家族爲核心的政治結構弊端可謂系統且深遠,最直接體現是導致行政效能全面癱瘓。政府決策需要所有主要宗派代表達成共識,只要任何一個主要政治家族通過其在內閣代表說“不”,則難以推進重大改革。

家族政治導致公共資源被系統性挪用,成爲服務家族利益的工具。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事件正是這種治理失敗的悲劇性例證:大量硝酸銨在港口存放多年未被妥善處理,最終導致大爆炸,釀成慘劇。各家族控制的港口管理部門、海關和司法系統層層失職,卻無人承擔真正責任。貝魯特港爆炸後,公衆對政府的信任急劇下降。眼下,面對黎以緊張局勢,社會各界希望打破現有的宗派政治體系,建立更爲透明高效的治理機制。

二是走出經濟危機,重建投資信心。貝魯特港爆炸前,黎巴嫩已經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企,人民生活困苦。爆炸更是加劇經濟衰退,成千上萬的家庭因此失去家園和生計。要實現經濟復甦,黎巴嫩不僅需要國際援助,還需要推動自身的經濟改革,恢復公共服務,重建國際資本信心,着眼長遠發展。

三是調查事件真相,彌合社會撕裂。針對貝魯特港爆炸事件的調查長期陷入停滯,加劇了社會的不信任感和對立情緒。爲實現長期社會穩定,需要保障爆炸事件調查的透明與公正,在政府、民間組織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推動社會對話與合作,彌合創傷。(完)(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貝魯特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