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RCEP與海上絲綢之路願景:中國-東盟合作新空間

在RCEP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雙重推動下,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成果豐碩,形成深度協同發展格局

歷史變局往往是加強合作的契機。越是在這樣的重大關頭,中國與東盟越應當保持歷史定力,加強團結,實現共贏

文 |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

2025年是RCEP實施生效三週年,也是中國提出《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十週年。在兩大開放型多邊發展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合作共建成果斐然。展望未來,中國-東盟需攜手應對風險挑戰,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與RCEP協同合作,爲區域繁榮發展注入新動力,有力推動區域外RCEP成員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同發展。

實踐:推動區域合作共贏成果豐碩

在RCEP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雙重推動下,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成果豐碩,形成深度協同發展格局。

中國-東盟貨物貿易額佔東盟外貿總額比重已從2010年的11.5%上升至2023年接近20%的水平,大大高於東盟與其他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規模佔比。2024年,中國-東盟連續第五年互爲最大貿易伙伴。

RCEP生效實施三年多來,持續釋放關稅減免、通關簡化、投資便利等制度紅利,促進區域產供鏈穩定暢通,有效激活地區經濟活力。

2023年RCEP成員國來自區域內的進口貨物佔比接近54%,較2020年提高12.1個百分點,這表明區域供應鏈整合已進入高水平的新階段。“區域製造-全球銷售”模式的深化,使亞洲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至2024年,東盟對華鋼鐵及有色金屬製品出口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超過兩倍,農產品、食品飲料以及礦物燃料等資源型產品出口增幅均高於50%。同期,中國對東盟機電產品、化工品及紡織服裝三大類商品出口增速均超70%,車輛運輸設備等出口增幅實現翻番。貿易便利化措施顯著增強雙方產業互補優勢,產供鏈分工協作得以深化,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

在RCEP數字貿易規則下,跨境電商已經成爲區域貿易增長的新引擎。隨着通關時間的大大縮短,“海外倉+本土店”模式成功實現越南藤編、泰國榴蓮等東盟特色商品通過直播快速銷往中國;中國3C產品也能夠直連越南河內等消費者……

RCEP的負面清單制度和高效的爭端解決機制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投資顯著增長。雙邊投資結構明顯升級,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爲雙邊合作新增長點。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爲支點,配合民生導向的“小而美”項目與雙多邊人文交流,構建了“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多層次合作網絡。

在海絲建設推動下,柬埔寨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越南第一條城市輕軌——吉靈-河東線、老撾第一條標軌現代化鐵路——中老鐵路、印尼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第一條高鐵——雅萬高鐵等陸續開通運營,極大提升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30年前東盟領導人修建“泛亞鐵路”東南亞通道的倡議開始從藍圖變爲現實。

中國與東盟國家還率先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截至2025年2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個港口。

能源基礎設施聯通也取得重大進展。中國南方電網與越南、老撾、緬甸等東盟國家實現電網互聯互通,初步形成跨境電力互濟,其中清潔能源佔比超90%,有力支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民生用電。

將大型建設工程、小型配套設施與民生援助項目相結合,已成爲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的普遍做法。伴隨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破土而起的,還有爲沿線居民新建的安居村。

魯班工坊、老撾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柬華應用科技大學等不斷涌現的與項目建設緊密聯繫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爲海絲共建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一個個項目的實施,讓知識與技能的交流合作有力賦能人才建設,爲深化多領域互聯互通注入活力。

海絲共建還極大地推動了救災減貧南南合作。中國與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聯合實施多個村級減貧項目。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模式得到東盟國家廣泛認可和推廣。

中國與東盟數字領域合作方興未艾。面向印尼、老撾等國的中國北斗系統應用項目;中泰共建新海底光纜項目實現中泰寬帶聯通;在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建設雲計算中心;中新共建“新國大人工智能創新及育成中心”……前沿技術合作項目紛紛涌現。

此外,文旅交流、教育合作、媒體互動等多層次、多元素的人文交流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民心相通,增進了區域互信。

中國-東盟合作的上述實踐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第一,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鏈重組等方式挑戰過往區域經濟合作“中心-邊緣”的舊理念,通過平等互惠,提升合作雙方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第二,通過發展優先、主權平等的“亞洲模式”,爲全球治理提供更包容、更開放的新選項;第三,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以雙向互惠取代單向強權。

機遇:以開放理念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世界經濟復甦放緩、風險變量累積疊加的背景下,中國-東盟合作推進兩大開放型多邊發展框架——RCEP與海絲協同共建不僅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將融合更廣闊的市場、更龐大的產能、更廣泛的領域,爲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新動能,爲建設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作出新貢獻。

雙方應把握提升區域機制規則一體化水平的機遇,加強政策對接,從如下領域拓展合作新空間:在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等領域實現“互聯互通”,共同打造在全球範圍內具備影響力的國際規則標準;進一步擴大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爲更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跨境市場機會,促進雙方合作擴大至更多行業、領域;構建和完善投資安全的保障體系,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供給,併爲區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提供支持;同步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與電子支付、數據跨境流動等“軟聯通”,爲數字產業合作發展夯實基礎;通過統一的原產地標準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中國-東盟密切產業協同,推進區域產供鏈一體化建設空間巨大。雙方可以加快形成新興製造業區域佈局;拓展跨境電商合作;進一步拓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等新領域的合作;以服務產業爲核心,擴大金融合作。如完善本幣結算與跨境支付體系;深化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合作;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標準對接與聯合實驗室建設,促進金融科技應用與金融數據安全合作。

聚焦互聯互通,助力區域經濟節點崛起正待發力。基礎設施建設爲東盟地區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不僅打破其地理阻隔,還通過經濟增長、產業集聚和社會發展增強了區域聯繫,產生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經濟社會影響,推動區域經濟節點的形成和崛起。

未來,老撾鐵路沿線經濟區、關丹港及周邊產業經濟區、中泰鐵路沿線經濟區、柬埔寨金港高速形成的“腹地製造業+西哈努克港”經濟帶,以及雅萬高鐵沿線將成爲帶動周邊發展的重要經濟節點,並推動各自地區形成更加有力的經濟支撐。

在迎接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東盟合作面臨的風險挑戰:國際形勢動盪加劇,自然災害影響不斷,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更加不穩定,國際投融資與產供鏈合作難度加大……更有個別國家高築關稅壁壘,嚴重衝擊了世界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對全球經濟信心造成明顯影響。

歷史變局往往是加強合作的契機。越是在這樣的重大關頭,中國與東盟越應當保持歷史定力,加強團結,實現共贏。雙方均將合作發展作爲雙邊關係的重要主題,這是中國與東盟長期以來能夠克服各種風險困難、引領區域合作、成爲亞太合作典範的源動力。

202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宣佈了中國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同年舉行的東盟峰會提出加強互聯互通和復甦能力、增長韌性的九大區域重點合作領域。這都爲中國與東盟加強合作共建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展望: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面向未來,東盟和中國將堅定攜手、緊密合作,踐行開放包容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真正多邊主義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用好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空間,構建更高水平RCEP。中國將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這與RCEP的規則體系高度契合,將爲東盟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更大便利,並加速形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區域供應鏈閉環。這種整合不僅將提升供應鏈韌性,還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賦予中國與東盟更大的主動權。

中國與東盟需穩步推進規則標準的擴容升級。區域內規則、標準互認互通可以作爲優先發展事項,如ESG、碳排放認證的互認等磋商,從雙邊到多邊逐步擴大實施範圍。雙方需要推動RCEP加強自身監管框架,通過內部規則升級形成“防火牆”,確保外部強加的規則不會破壞區域合作,並積極支持RCEP擴容。

雙方可以推動依託RCEP支持機構(RSU)建立定期評估審覈制度,全面評估協定實施以及成員國履行承諾的情況,提出有約束力的改進措施。同時推動提供更多規則、機制類公共產品,如在建立中國-東盟碳足跡互認平臺的基礎上推動實現RCEP相關數字單一窗口;推動形成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元結算池與碳配額掛鉤的新型融資工具等。

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和產供鏈高質量融合發展。中國-東盟可以共同繪製智能化、綠色化、包容性的高質量互聯互通新圖景,大力發展區域內智慧物流樞紐。在探索建立區域多邊基礎設施投資標準體系的過程中,持續深化“南北貫通、陸海銜接”合作佈局,並促進區域外更多國家參與互聯互通。

在此基礎上,雙方繼續合力推動產業鏈分工的深度整合。未來可聚焦新能源和高端製造等領域,構建跨國產業集羣,推動技術共享與創新,提升供應鏈高附加值環節佔比,促進雙方產業升級和價值鏈攀升,在全球價值鏈重構和產供鏈重新佈局的背景下,突破中低端“鎖定”。

中國-東盟主導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可以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提升區域產供鏈專業化水平,培育良性產業分工。在“資源+技術+各國生產基地+區域內外大市場”架構下,將核心技術研發生產、組裝、代工、資源加工等產業鏈各環節按比較優勢在區域合理分工佈局。

雙方還有望進一步拓展前沿領域合作空間,在智能製造、生物醫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領域形成價值鏈引領,努力佔據全球價值鏈制高點。

深化人文交流,夯實合作民意基礎。人文交流不僅是中國和東盟各國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中國和東盟面向未來、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

展望未來,更高層次、更多領域、更高質量的人文交流將成爲聯通中國與東盟的精神紐帶,有力促進雙方20多億民衆相知、相親、相融,爲建設共同家園營造良好人文氛圍與社會環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與東盟合作不僅是區域繁榮的引擎,更是全球發展的希望;未來合作空間更加廣闊,前景可期。雙方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戰略對接,把握時代機遇,拓展更寬合作道路,收穫更多合作成果,攜手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創亞太地區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