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的應用
圖一 : IBM Quantum Starling大規模容錯量子電腦,將於2029年上線。(Source:IBM)
【作者: 黃弘毅】
在21世紀的科技浪潮中,量子計算與量子通訊已成爲引領下一次技術革命的關鍵領域。這些前瞻性技術不僅挑戰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的極限,更爲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複雜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潛力。量子技術的核心在於利用量子力學的獨特現象,如疊加態(qubit可同時存在於0和1的組合狀態)和糾纏(多個qubit之間形成關聯,即使距離遙遠也能相互影響)來執行運算和傳輸資訊。
量子電腦發展與商業模式
量子運算技術近年來取得快速發展,從理論走向實驗並開始初步商業化。早期許多科學家對量子電腦持懷疑態度,但隨着硬體與演算法突破,態度逐漸改變。2016年IBM首次提供雲端量子電腦服務,讓公衆得以上線操作5量子位元系統,標誌着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開放應用。
2019年10月Google使用53量子位元的「Sycamore」處理器在約200秒內完成了傳統超級電腦需數天的計算任務,宣示達成「量子霸權」里程碑。雖然實用的通用量子電腦尚需時日,但科技巨頭與新創公司紛紛投入資源,目標在本世紀20年代內研發出具有商業價值的量子系統。例如IBM和Google皆設定在未來數年內實現可用的量子計算平臺 。
各家公司針對量子硬體採取不同路線。IBM專注於超導量子位元技術並建立完整生態系,逐步提高量子位元數量與穩定性。IBM於2022年研發出127位元的Eagle處理器、2023年推出433位元的Osprey,並計劃2025年實現超過千位元的量子處理器。
更長遠來看,IBM宣佈在2029年交付首部大型容錯量子電腦「Quantum Starling」,透過約200個糾錯後的邏輯量子位元執行1億次量子邏輯閘操作,運算能力預期可達現有量子電腦的2萬倍。爲達成此目標,IBM採用模組化設計,透過多晶片連結和量子糾錯技術來擴展系統規模。Google 則同樣專注超導量子電路,強調量子糾錯與容錯計算的研究。2023年底Google Quantum AI團隊在糾錯碼上取得突破,展示隨量子位元數增加可降低錯誤率的可能路徑,被視爲加速實現實用量子電腦的重要進展。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5.07(第404期)量子運算蓄勢待發CTIMES出版中心】
2025.07(第404期)量子運算蓄勢待發